•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娱乐文章详情

入围已是惊喜,斩获金马头奖更是惊喜中的惊喜!

2016-11-27阅读 156 文慧园路三号 我要关注

奇爱博士注:在昨晚刚刚结束的台湾金马奖竞赛单元中,青年导演张大磊的《八月》以黑马的姿态杀出,成为斩获最高奖项的大赢家。此前,这部影片因为传播面较小,公众难以得见,在入围金马奖6项评比时,就已被视为惊喜;那么,昨天能够战胜众多竞争“强敌”,拿下头奖,当然更是惊喜中的惊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金马奖的小评审团制度,评审的精英知识分子化,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依托。在此,我们祝贺张大磊导演,也祝愿有更多的青年电影创作者和优秀作品,能够在如今这个难得的电影发展机遇期横空出世。在此,播发“文慧园路三号”成员刘病否撰写的《八月》影评。《八月》获奖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能否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更多的观众看到,才是中国电影最大的幸事。



作者 | 刘病否,与葛格生日同天的天蝎迷影少女。



“过度地解释政治性和时代性,其实会破坏抒情的美感。”张大磊尴尬一笑。几分钟前,一位看完电影的观众问他:《八月》里反映的国企改制背景和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有时候观众和电影的交流会很有意思,观众对电影的提取和吸收是自由的,从这些私人记忆有关的电影里看到年代,确实也能够引起某部分观众对某一段历史的关注和探究。

 

以私人记忆为出发点的电影必然会以时代环境为底色,这有时候并非是导演刻意追求年代情怀,而是时代本身就成了私人记忆的一部分。避免这种喧宾夺主的尴尬,就看私人情感如何传达了。

 

对于《八月》这种电影,创作者的情感诉求和表达方式,应该比历史更为精彩。


1


《八月》发生在1994年左右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刚刚改革当口,全国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原国有制片厂开始资本化经营,这个时候很多员工下岗,小主人公张小雷的父亲作为制片厂的剪辑师,也丢了铁饭碗。

 

电影的细节表面上难逃年代元素的堆砌,里面有大量90年代的流行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的流行文化带有很深的影迷烙印。自然了,谁让小雷就是在制片厂大院里长大的孩子。

 

家里的电视机里放着《出租车司机》,罗伯特·德尼罗的意气风发反衬也激化着父亲的挫败感,以及电影院里90年代的国产喜剧《爷俩开餐厅》和爱情片《遭遇激情》,还有刚刚在改制期间引进的“动作大片”《亡命天涯》。

 

时代大环境的宏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往往是一些细小变化:制片厂改制,对小雷最大的冲击,就是之前作为大院子弟的他看电影不能免费了。彼时电影院喇叭里放着《亡命天涯》的广告词,资本主义浪潮的水雾已经开始漫上北方小城。



影片的黑白影像和极具胶片风格的摄影,给这部处女作在制造年代感和抒情上,多了一层别致的疏离。

 

黑白确实是90年代的底色。在南方春雷未传到北方时,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黑白灰,街道也都灰墙灰瓦。并且在人的记忆中,颜色的部分是可能会被冲淡的,影像也更加平面化。

 

另外摄影上,很多镜头太像那个年代的胶片摄影了,几度让我想起肖全。并且自然动态和声音的捕捉,给人通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摄影在黑白的基础上,对光的捕捉更加敏感,并且通过突出光的变化,来制造梦境的超现实梦幻。

 

对于小雷梦境的呈现,又不得不说配乐的功劳。

 

导演张大磊应该是个古典乐发烧友,影片配乐几度用到德彪西、巴赫等音乐家作品。在梦境的入口和生活中某个停滞的时刻,音乐流淌进凌空的现实。这也许是最接近记忆的地方,时而虚时而实。



2


而真正让私人记忆成为私人的,还是人物在大环境下的反应和情感关联、故事的单方面视角,以及某些记忆中的超验体验。

 

张小雷小学毕业的这年暑假,小升初问题、父亲失业、姥姥卧病在床以及三哥,成了这个暑假的重要回忆。

 

正是因为以小孩视角,这个时候眼里看到大人的愁与痛,不是过多哭诉和苦难,而是一知半解的模糊感伤。

 

除了童年往事,《八月》更注重从小雷视角看父亲这个角色,以及内敛的父子关系。

 

制片厂散伙,又逢小雷小升初,母亲一边为儿子上中学奔走,一边又为父亲下岗焦虑;于是找关系、低声求人成了改革浪潮中这个家庭的无奈之举。

 

而父亲又心怀理想主义,常把“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以后大家就靠真本事了”挂嘴边,看电影看到哭。当他听到邻居辱骂没有回击,只是在家中无声地发泄——对空气出拳、撕录像带,路上碰到邻居还得躲,这种变化是就是成人来自生活的痛啊。

 

这和《牯岭街》中的张父有几分相似,坚持正直教育孩子却又被现实打倒。《八月》中的父亲在儿子追邻居孩子打的时候,理当没有制止。在英雄主义这点上,父子还真非常相似。

 


小雷的偶像是李小龙,床头贴着海报,走到哪都带着双截棍。因此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容易把现实中比自己大一些的男性视为偶像,三哥就是这样的存在。

 

三哥是大院里年龄稍长的男孩,偶尔欺负院里的怂包,带女友看电影,这些都成了小雷心中成熟和雄性气质的替代。

 

因此在某天夜晚,三哥被人追赶的时候,小雷看到了这种偶像坍塌又无能为力,倾盆大雨下下来,小雷梦见了三哥。

 

而这种英雄主义在小雷身上的体现,反倒显得像无处派上用场的滑稽。当为孩子升学而焦虑的家长们围住一位老师时,小雷的双截棍就把这位无辜老师当成了靶子。所以在这个时期小雷的崇拜是浅薄的,想上三中也只是因为“三中的校服好看,想要一条三哥那样的皮带。”

 

影片中父子关系的内敛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也钦佩一个处女作导演在拍私人记忆题材时对这种浅抒情的处理。包括最后母子二人看着父亲在外地工作拍戏的录像带时,画面从黑白变成彩色,这也是个非常好的收尾抒情,尽管它不明显。

 

另外在一些理应注重情节的地方,导演选择了单方面视角的呈现,这和我们实际中每个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面或某几面更接近了,简单讲也就是拒绝上帝视角铺陈情节。于是整个环境中的人物,邻居、一大家人都显得平实自然。

 

私人回忆在这里并没有情感满到要溢出,更像是一杯水在一束光穿透过来时,折射点点闪光。


3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背后是写给老一代电影人的情书,历史的齿轮碾过,回忆中那些理想主义才无比珍贵。这或许也是那朵“昙花”的意义。

 

但怀想过去总是和现实枯燥匮乏有关。除了致敬那批经历了制片厂改制的电影人以外,对处于拍片环境更宽松、市场也更加活力的当下电影人来讲,比致敬更加有力的,是在当下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主义。


视频|《奇爱博士讲电影》又更新啦!《爱情,会不会有三角》情动上线,带你品味银幕上的爱情故事,研习这个人际关系中的无解题。推荐 欢迎长按尾标二维码,“后浪书城”优惠购买各种电影图书;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葛格在喜马拉雅电台为大家带来的本周影讯语音播报。“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上一篇:影向标|J.K.罗琳魔法世界新篇章,神奇动物神奇在哪里

下一篇:中美电影业一旦携手共融,还如何让别人好好玩耍?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