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科技文章详情

爱国情,奋斗者|徐锐,矿井下孤独的潜行者

2019-05-22阅读 184 中物院曙光视点 我要关注

小曙说:

爱国,不是挂在嘴上的华丽装饰,而是将胸中澎湃炽热的感情,转化为扎根岗位,无怨无悔的汗水;奋斗,不是耽于梦中缥缈的幻念,而是把崇高的理想,践行为经年累月,默默奉献的执著。

在第一期“爱国情,奋斗者”栏目,讲述的是一所云雾除尘项目团队队员徐锐的故事。在煤炭矿井深处,高温、高湿、高噪音、高粉尘的恶劣环境自不必多言,煤矿的‘五毒’(煤尘、漫水、瓦斯爆炸、地热起火、顶板坍塌)更是对人生命的直接威胁。但徐锐自2014年起,每年有200多天奋战在矿井深处,成为了一名“孤独的潜行者”。

“少年壮志当拏云”,心怀拏云之志是一份美好的期许,然而30岁出头的徐锐却真的做到了“握雾拏云”…… 2009年4月,徐锐进入中物院一所,从此开始了他与煤矿的不解之缘,从煤矿瓦斯抑爆技术研发到煤矿云雾除尘系统研制,十年来,他一以贯之,甘愿做一名矿井下的“潜行者”!

一份事业,一份坚守,一份情怀
▲▲▲

据公开数据,全国现有250余万煤矿工人,每年煤炭行业新增职业性尘肺病达1万余例。尘肺病患者大多为中青年,死亡率高达20%,因后期几乎要跪着呼吸,被称为“跪着走向死亡”。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煤矿粉尘则是尘肺病的罪魁祸首,并且煤矿粉尘能加剧瓦斯爆炸的威力,是时刻威胁着数百万矿工的隐形杀手。为解决煤矿粉尘这一重大难题,云雾除尘技术应运而生。

本着利国利民的初衷和秉承着对事业的执着,历时十年的上下求索,在一所项目总师祝文军的带领下,徐锐所在的项目团队于2017年成功研制出云雾除尘技术,为数百万矿工带来了福音。所谓“云雾除尘”,是指通过云雾喷嘴产生10微米以内的微小水雾颗粒,水雾如同天空中的云一般细腻,漂浮在空中,与呼吸性粉尘颗粒相附着,形成沉降效应,同时云雾还可在矿井下实现“人工降雨”,可长距离的清除呼吸性粉尘。通常,煤矿中用的高压喷嘴喷出的水雾颗粒一般在100微米以上,而矿井中真正导致尘肺病的呼吸性粉尘颗粒一般在10微米以内,其颗粒直径相当于比头发丝还要细,意味着传统的高压喷雾难以抑制呼吸性粉尘颗粒。经过在煤矿巷道生产线初步应用验证,云雾除尘技术对呼吸性粉尘的除尘率已经超过50%,是目前高压喷雾除尘效率的10倍以上,是现在唯一可能高效减少煤矿工人患尘肺病几率的技术。这项军民融合技术不仅领先国内同行10年以上,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5月,一所联合安徽理工大学等六家单位中标中国神华集团科技创新项目“神东矿区深部开采灾害预测与防控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标志着云雾除尘技术终于在煤炭行业的标杆企业神华集团开始应用。

“我喜欢冒险与挑战”,对徐锐而言,有挑战的事情干起来才更有动力。2011年,由于缺乏煤矿行业应用研究平台,研究工作陷入了“瓶颈期”,在随后3年中,陆续有人员离开,研究团队从7人减到了4人。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徐锐选择了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守护着这份“事业”。2014年,研究工作迎来了转机,开始与淮南煤矿集团国家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项目研制进入现场实验阶段,从此开启了徐锐矿井下的岁月。随后几年,徐锐每年有200多天辗转于各个煤矿间,每次下矿井都要连续作业6小时以上,俨然成了“矿工”。每次从矿井上来,队员们的脸上都是黑乎乎的煤灰。矿井下高温、高湿、高噪音、高粉尘的艰苦恶劣环境,自然不必多言,徐锐坦言:“艰苦的条件是有形的,而煤矿‘五毒’(煤尘、漫水、瓦斯爆炸、地热起火、顶板坍塌)带来的无形的安全压力更让他们精神紧绷。”长此以往,项目团队的人员不堪环境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渐渐离开了团队。

徐锐在矿井下独自前行

2018年初,项目团队现场实施人员只剩2人。2019年1月,现场实施人员仅剩徐锐1人,他成为了矿井下孤独的“潜行者”。当问及他为何选择坚持下来,他说一方面是项目总师祝文军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对他而言,祝文军就是他人生的伯乐,他不能忘恩。另一方面是云雾除尘技术已逐渐在全国煤炭行业遍地开花,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他就必须要坚持做到底,把它做好,他不能忘本。透过他坚定的话语更多的折射出的是中物院人扎根深处的“两弹精神”,或者说是他对事业坚守的一份情怀。

 别人眼中的“徐八瓶”
▲▲▲

对大家而言,徐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瘦弱,163cm的个头,100多斤重,但看似瘦弱的他却蕴含着强大的能量,“矿友”们曾送他一个外号“徐八瓶”。

谈起“徐八瓶”由来,着实有些酸楚。那是2018年底,在神东煤矿的故事……由于任务的繁重,他白天需要下矿井采集数据,晚上需要写报告、汇报进展,连轴转的工作常态,加上吃不好、睡不好,他突发急性肠胃炎,去医院一连输了8瓶点滴,第二天他竟然拖着未痊愈的身体又开始下矿井工作,或许是调侃中带着一份敬佩之情,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徐八瓶”,徐锐也就“坦然”接受了。其实对他而言,胃病就是一种职业病。由于每次下矿井要在井下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期间唯一的“口粮”仅是一瓶矿泉水,累了就歇会喝口水,一天经常只能吃两顿饭。如果下“早班井”,就要早上8点出发到下午4点多回来。如果下“午班井”,就要中午12出发到晚上8点多回来。很多时候,他都是迎着朝阳而去,伴着夕阳而回,或者,迎着太阳而去,伴着路灯而回。作息的不规律、工作的高强度,多少会让身体有些吃不消……

徐锐在指导安徽理工大学学生

“井下只认能力,不认学历”,和矿工打交道中徐锐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虽然,徐锐只是大专毕业的非编人员,但他可是一位实力派。他对矿井下的各方面可谓了如指掌,无论是井下作业原理还是安全防护知识,他讲起来头头是道。谈到云雾除尘技术,他更是有绝对的自信和自豪感。在他面前,一些高校的煤矿安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都要敬他一声“老师”,他也总是不厌其烦的指导他们。2019年3月,徐锐与祝文军一并入选江西省人才“双千计划”,这是对拼命三郎“徐八瓶”的又一次莫大的肯定。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不敬其业,不能任教”,正是出于对云雾除尘技术由衷的执着和热爱,徐锐瘦弱的身躯才能肩负起这项重大的使命,不计得失、负重前行,甘愿做一名矿井下的“潜行者”。

“回到人间,真好”
▲▲▲

谈及下矿井,徐锐只是淡淡地说道:“最幸福的就是从矿井下上来看到光亮的瞬间,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人间,真好!”其中的辛酸不言自明……

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有幸”跟随徐锐一道深入淮南煤矿集团朱集东煤矿906米深的矿井下,切身体味了一番什么叫“回到人间,真好”的滋味。

2019年4月28日,星期天,这是徐锐连续第6天深入地下906米的矿井巷道进行作业,也是在朱集东煤矿的最后一次下井采集数据。历时3年,由一所与淮南矿业集团国家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的“掘进巷道拱形断面和机载云雾除尘装置研发”项目,将暂时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云雾除尘项目的终点,或者说这仅仅是徐锐的又一起点。接下来,徐锐将继续奔赴神东煤矿、宁夏煤矿、大同煤矿……

头戴安全帽,嘴捂过滤罩,身着卡其布矿服,脚蹬军绿色帆布鞋,腰跨笨重的矿灯,当这一套标配的“矿工”装备加身后,顿时感觉浑身冗沉,“没人想再多背一样别的东西”。但是,徐锐提醒必须要随身携带一小瓶矿泉水作为井下的“口粮”。当随着升降电梯慢慢下潜,在漆黑的深渊中,内心的恐惧也渐渐萌芽……然而,对徐锐而言,早已习以为常,他说:“经历过这么多后,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是事了”,不由让我想到了那些亲历过“5.12”大地震的人,他们似乎同样有着一种“云淡风轻”的人生观。

矿井下的小巷

井下是绵延4公里的巷道,只能徒步前行,井下并非坦途,需经过两个大的“上山”“下山”才能到达云雾除尘装置的安装位置。与想象的不同的是,巷道内也并非是一片漆黑、闷热,而是“冰火”两重天。巷道分为大巷、小巷,约前2公里为大巷,大巷中的风很大,让人瑟瑟发冷。随着渐渐深入,巷道逐渐分支,越来越窄、越闷,风没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温、高湿、高噪音、高粉尘,在温度超过35度,湿度超过80%的环境下,你会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汗流浃背”“身心难耐”,会清晰的感觉到汗水从发尖、脸颊流淌下来,加之路面的泥泞、作业的粉尘、掘进的噪音以及巷道中不时裸露的钢筋,相比之下,你会突然觉得大巷就是“天堂”,这时你最渴望的就是重回“人间”。

徐锐在调试云雾除尘装置

穿越层层艰难险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巷道尽头,也就是除尘装置的安装点,此时衣服已经完全汗湿。而徐锐的“工作”才正式开始,接下来的数小时他要忙着采集巷道内粉尘分布数据、调试除尘装置等。井下的时间感远比井上要漫长。等到返程时,身心已疲惫不堪,再无来时一次走到底的劲头,中途需停歇几次方可。而且,从小巷回到大巷,不仅是迎风而行,而且从全身汗湿到迅速风干,无形中是对身体的损害。当从矿井下升上来看到光亮的那一刻,我内心也不由的感叹“回到人间,真好”!

对于笔者来说,这是第一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下矿井,但对于徐锐,这仅是成百上千次中的“一次”……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谁都想成为一名“握雾拏云”的有志青年,但又有几人会甘愿做一名矿井下孤独的“潜行者”,能承受住这份“事业”的重担……但是,徐锐,做到了!

来源:一所  编辑:蒋智洋  编审:李倩珉   监制:韩长林


猜你喜欢

中物院人|不一样的“静雯”

中物院人|坚持,让你离梦想更近

中物院人|他,五个科研团队里唯一的大师傅

一样的5·20,中物院人不一样的告白

上一篇:征集令|光阴的故事改变着我们,来讲讲建国70年里的那些难忘的记忆

下一篇:追梦的青春最美丽——院共青团系统组织开展主题活动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