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科技文章详情

媒体聚焦 |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如何创造智慧生活

2019-05-09阅读 95 中国电科 我要关注

▲ 点击蓝字“中国电科”,关注CETC品牌微刊


智慧社会建设需要哪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后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美好生活?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已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动实践,向公众展示了智慧社会的雏形。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数据的表达。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


在业内专家看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围绕数据的感知、传输、存储、处理,并提供智能化的数据产品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它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全要素的感知体系,从而打破信息孤岛,搭建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平台,助力政府提供更具价值的公共服务。


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羊”,近年来,中国电科积极致力于推动实现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物联”“数联”和“众联”。


“物联”是基础,即“全域覆盖、全维感知”。主要通过遍布全域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摄像头、环境监测传感器等感知“神经元”,运用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构建起涵盖全区域、全对象、全要素的“城市神经元网络”,实现城市运行状态信息的应采尽采,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建立起全面、实时、精准的联接。


“数联”是关键,即“数据归心、心中有数”。主要通过城市信息交换模型,把“物联”创造的物联网数据、各类政务存量数据和社会公共数据等汇集到数据中心进行整合,以数据思维构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对数据的融合增值,升级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


“众联”是牵引,即“共创共治、共建共享”。主要通过城市智能化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和城市治理推衍体系,打造“城市大脑”,构建以数字为基础、网络为支撑的数字经济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命运共同、智慧联接、共创共享”的公共服务生态共同体。


初窥智慧社会的影子


未来的智慧社会什么样?业内专家如此描述:它遍布全域、无所不在,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神经元”、联通天地的信息网,感知时空、联接万物,将物理世界详尽描绘成数据世界;它算力无穷、深具洞察,依托最前沿的城市信息翻译模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使各类数据汇聚、融通、增值;它开放共享、潜力无穷,通过数据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互信共治的公共服务生态,实现多元主体、命运共同、智慧联接、共创共享,为数字经济安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果感觉上述描述太专业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领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带来的崭新变化,并体验它们如何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中国电科36所在浙江嘉兴的嘉科养老中心提供智慧养老健康检测服务


居家老人心无忧。通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专业服务团队能为老人提供便捷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例如,家中老人不慎跌倒,老人随身佩戴的智能穿戴设备“护卫宝”就会启动报警,迅速采集到跌倒时间、位置等数据,上传至物联网专网平台和养老数据中心。经过数据分析,养老数据中心将报警信息推送至综合智能化运营管理中心并联络养老呼叫中心,由后者拨打电话询问老人身体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联系就近医院。若老人电话无人接听,养老呼叫中心就通过亲情号码联系老人的家人;若还是无法取得联系,养老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则启动应急方案,联络运营专员或医疗机构上门查看。


交通问题不用愁。通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将相互联接形成数字化的“全息立体透明道路”,让公众的出行更加安全、畅通、智能、绿色。例如,当路过没有信号灯的交叉路口时,布设在路侧的检测摄像头和微波雷达将自动检测路上的行人数据,并推送给途经的联网车辆,避免人车冲突;当道路发生交通事故时,路面摄像头会实时采集交通事故数据,对联网车辆推送事故预警信息,让后方驾驶员能够及时采取避让和减速措施,避免二次事故发生,减轻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拥堵程度。


农业生产更精准。通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正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让农业生产者获得种植的幸福感。例如,通过在农业生产基地铺设农田智能气象站、智能施肥机等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环境数据,通过土壤墒情、灌溉需水量、作物配方施肥等算法模型,精准控制水肥灌溉,节水节肥、省工省力、生态环保、增产高效。如此一来,农业生产者完全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开启水肥阀门,足不出户就能管理农业生产基地,还能根据电磁阀反馈机制及视频联动感知作物生长状况,校验设备运行状态。


遥远不远,未来已来。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和实践中,您是否已经初窥到智慧社会的影子?


 内容来源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蕾


监制/吴江

主编/任青锋  责编/何爽  校对/沈旸

上一篇:特别关注 | 熊群力、吴曼青先后赴国家“互联网+监管”和“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现场调研

下一篇:奋进·面孔 |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地面信息港原型系统上线纪实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