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科技文章详情

风采|心中永存那团火 “两弹村”里欢乐多

2019-06-06阅读 175 中核集团 我要关注

上海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济阳三村小区,因居住着82位曾参加过我国“两弹”会战的原二二一厂的功臣们,而被当地的居民尊称为“两弹村”。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老人发挥余热与当地街道共同创建了“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创建至今,不仅参观人数达8万多人,而且还被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命名为“两弹一星”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上海市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上海市德州路431弄的“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访“两弹村”里的义务讲解员们。


走进“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只见100多平方米展览室四周的墙上挂着74张大幅照片,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核工业建设及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情况。围绕《光辉历程》、《激情岁月》、《金色晚年》三个主题,生动记录了从1959年到1992年间,80多位热血青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核事业的激情岁月,以及“两弹”功臣们回到上海后,继续发挥余热的精神境界。


这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这个展览馆担任讲解员的都是当年亲身经历过“两弹”研制的二二一功臣们:75岁的原二二一厂供销处工程师许震贵,87岁的原二二一厂公安局局长陶瑞滨,80岁的原二二一厂技研部高级工程师王钰德,79岁的原二二一厂质管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栋标,74岁的二二一厂文教局老师周玉英……他们十几年如一日,通过生动感人且富有激情的讲解,把人们重新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聆听着他们的讲解,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打起背包奔赴祖国大西北的情景;看到了他们在摄氏零下40度气温下忘我工作的场面;看到了二二一基地人吃着粘呼呼的冷馒头,在海拔3500米的金银滩高原上参加草原大会战的情景……


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


此时,一群上海的中学生们正在展室中聆听二二一的爷爷奶奶们讲述他们当年的故事:“当时,尽管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条件之差还是超出预料。”陶瑞滨老人说,“一到西宁,高原反应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鼻出血、心发慌、头晕目眩、呼吸困难、走路气喘。进入基地,人更是整天昏昏沉沉,躺下睡觉时头胀痛,身体火烫,像在发高烧。此外,水烧到80度就开了,饭也煮不全熟,蒸出的馒头粘糊糊的,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只能吃下半个……”陶瑞滨老人接着说:“由于来不及盖房,许多人住的是半地上半地下的窝棚,毛毡往地上一铺就成了床。食堂是一间帐篷,春天风沙大,从食堂打饭回宿舍,往往饭上盖了一层沙。有人粗算过,仅此每人年均要‘吃’三五公斤沙子。为改善伙食,有时会战人员到河沟里捕鱼,鱼儿上桌,大伙举筷‘共诛’之,就连被烤焦的鱼骨头也一起下肚了……”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王钰德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啊,青稞做的黑馒头和土豆是我们的主食,大米每人每月只供应3斤,这样的饮食,我们南方人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习惯,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为了自力更生造出“争气弹”,许多人不分昼夜地工作。当时在设计室工作的王钰德说:“那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班,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概念,也没有星期天。方案想了又想,图纸审了又审,实验数据算了又算,决不肯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失误而影响整个事业的成败。每天晚上整个办公大楼一片灯火通明,晚上9时,接送上下班的班车来了,无论司机怎样按喇叭,谁也不愿放下工作,好多次都是领导强行熄了灯,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那时有这样一句话:就是用牙啃、用手抠,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许震贵老人回忆着:“工具奇缺,计算尺、绘图仪都发动各人自己带去,更别提计算机等设备了。为此,大伙自己动手制作‘土设备’开展科研……”


“两弹村”里的不少老人去罗布泊基地参加过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起爆前5分钟,我们躲在小山坡后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默默祈祷爆炸成功。”老人们回忆:下午3时半,强光一闪,紧接震耳欲聋的巨响,一个火球从地平线上跃起升上高空,并不断膨胀,变成拔地而起的蘑菇云。“成功了!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展室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深深地藏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每当对观众们讲起那段岁月,他们总是那样平静:“把青春留在高原,我们无悔!”


“两弹村”里喜事多


2004年10月15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前夕,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将展览馆命名为“两弹一星”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基地还被评为“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十佳基地”之一。如今,这个“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由原先20多平方米扩展到100平方米。同时,由“两弹村”人撰写的回忆性文章《红柳——献给为核工业建设做出贡献的上钢人》一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不少大中专院校学生、解放军指战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年被《红柳》精神感动,慕名来参观、学习。一些学校、社区、部队还邀请功臣们到他们单位去上课、作报告。近十几年来,有近8万人参观了“两弹一星”教育基地,近10万人聆听了功臣们的报告。


“我每到一处去做报告,人们的掌声都是对我的一种极大鞭策和鼓励。现在,我们虽然已退休了,但还要发挥余热,把‘两弹一星’精神传授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许震贵老人说。


而对于自己从事的讲解工作,二二一基地的老科技工作者徐国飞老人说:“虽然这里展出的图片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但接到任务后,我还是很认真地进行准备。对着展板,每天一遍一遍地背解说词。我要发扬‘两弹’精神,用‘生活因你而美丽’这句话激励自己,继续在社区发挥作用……”

作者:杨新英

上一篇:动态|中核集团2019年第一轮巡视反馈整改工作全面展开

下一篇:动态|无“核”不欢 今年盛夏与您相约原子科学城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