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旅行文章详情

大山之魂,鄂西土家族服饰

2019-06-05阅读 195 谋道在线 我要关注



【魂】鄂西土家族的服饰


有关土家族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文献记载,但在这个时期及宋以前,所有文献都未专一谈及土家族的服饰。直到清代,土家族服饰才正式载入了文献。当土家族先民处于原始部落时代,还不懂得纺纱织布,只能自穿树叶草根、兽皮之类的东西,这在古老的歌舞《毛古斯》及《摆手舞》中,就曾出现过稻草毛人与身披土花被面的形象。五代开平年间,江西汉人酋豪彭王咸归楚,封为溪州刺史,带了所部及工匠千余人进入土家族聚居地区,从而开始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繁荣气象。


到了宋代,土家织锦工艺发展到很高水平,被列为向朝廷纳贡之物,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土锦”、“宝布”。由于受汉族先进技术的影响,土家族人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土锦”,将短用布改为围裙,将披风改为衣裙。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妇女: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这种鞋垫的制作,先用面粉糊布壳晾干,再用纸剪出鞋垫式样,画上格子后,以青、蓝、白、红、绿、黄、紫等多色线,手工纳出花纹或字图案。小孩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


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土家男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土家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据史载,有关土家族的服饰宋代称“溪布”、“峒布”、“土锦”等。后受汉族先进技术影响,土家人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成围裙。

    到现代,土家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样式。土家族人始终着以琵琶襟为特征的满襟衣,托肩矮领大袖口,滚花边。男捆腰带,女套绣花围裙。头上均包青布帕或丝帕,男帕左方垂一节过耳,妇女全包头。未婚闺女留长发扎辫,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额前留“刘海”。已婚妇女挽上发髻,别簪,插银首饰。裤子多为青、蓝色,上接白布裤腰,裤脚短且大。


青壮年男子打绑腿,女裤以对衬色布加边,上缀三条均等的梅花条,脚上穿青布瓦鞋,包白色裹脚布。若遇喜庆节日或走亲访友,则另有一番梳妆打扮,如加佩牙签、银牌等。


土家服饰,近年来只有在大喜大庆之时和表演场合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见。百家衣,顾名思义,即用数家人的钱换来的衣裳。其原始形成经过如此:土家父母初生孩子后,婴儿往往因不适连夜啼哭,有的生了病更令父母束手无策,因此大多数长辈迷信地认为,是孩儿生命娇贵所致,故只要将其变为低贱或普通的人,则一定好养,正如名花难培,野草遍地是也。出于这种丰富的想象,土家人便通过让孩子穿百家衣改变其娇贵。百家衣怎样来?由孩子的父母去当“叫花子”,即使原本富裕之家也心甘情愿。父母背着孩子到左邻右舍亲戚六眷家里,拱手作揖道:做做好事,讨点钱,给孩子做套百家衣。


对方一见便心知肚明,顺水推舟回道:哟!有叫化子呀!那要打发。随即掏钱奉送,且边打发钱边说:“好育好喂,长命百岁。”钱的数量不论多寡,旧时一枚蛋钱,如今三五毛即可,有慷慨者十元八元也随其便。这样依次讨上百家,将所得之钱买衣裤一套,穿在孩子身上。若还有余则必行善事,捐作修桥补路之类。也许是心理作用,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大多数孩子有了百家衣,却好养了,都顺利长大成人。而今,这一习俗还原汁原味地在土家农村保留和演绎着。  

吊把数花裙  


 “吊把裙”是土家妇女载在胸前的一种围裙,春夏秋冬都不能离开的穿戴习俗,主要用以挡灰尘,冬天间有保暖的作用,因上端有布环,扣于颈扣上,下端与上衣平齐,所以叫它吊把裙,虽是打粗穿的,但妇女对此很讲究,往往是用兰色布料以白线数花,由上下两组花纹组成,非常协调,如今挑花的少了,就在吊把裙的上半部载上一朵从彩色花布上剪下来的大花代替数花,下半部设置一对荷包,既好看,又方便携带小物品,这也是吊把裙的新发展,但仍然保留着民族特色。穿戴吊把裙的习俗如今在民间仍在沿袭之中。  


脚马子  

土家山寨,每逢雨天,道路泥泞打滑,行走十分不便,特别是黄泥路上,刚下雨,表面一层稀泥,人们叫它“硬头泥”,一踩滑老远,如果背着东西走这种路, 摔跤就惨了,故为了防滑,人们一般要穿“脚马子”。“脚马子”是用铁打成的, 长方形的铁圈或铁片, 两头翘起,比脚稍宽,下面有4至6个铁乳钉,逢雨天,将它系在鞋上,一踩几个窝,走路就自然不打滑了,这是昔日土家山寨的人不可缺少的雨天行路用具。  


露水衣

露水衣是昔日鄂西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在路途上穿的衣服,此外还有露水裙、露水鞋、露水伞。露水衣一般以上衣、裤、裙三者组成,上衣为大襟、大袖、大摆,下衣为大裤脚,上下衣均配“兰干”花边裙,为八幅罗裙,穿好露水衣后,胸前还系一面铜镱,名“照妖镜”,传说可以避邪。当要进男家之门前,新娘就要更换衣服,改穿男家送来的衣服。薅草锣鼓中有露水号子:“早早来,早早来,身穿露水衣,脚穿露水鞋,手打露水伞,不为情哥不得来。”为何叫露水衣,传说从前有个土家男子,名叫春哥,他在山野中遇到一条狐狸口里含着一支锦鸡,他打死了狐狸,救活了锦鸡,自己却受了伤,血滴在锦鸡身上,忽然锦鸡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们相依为命,结为夫妻,后来遇上观音娘娘,观音给姑娘身上洒了一些甘露水,霎时变成了串串珍珠,吊在衣边上,所以后来称这衣裳为露水衣。昔日鄂西土家姑娘出嫁必穿露水衣,经济条件好的自制,差的借用,婚后归还原主,并送微礼以表谢意。


蛮头袱子与沙撮袱子

鄂西土家人的头饰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田间劳动时,女性以头戴“沙撮袱”居多,男性以“蛮头袱”居多。沙撮袱,以一块长方形的布,两端稍卷,盖顶后,将后面两角交叉一系,前面两角,左右自然伸张,形如篾织的沙撮子。蛮头袱以长方形的布直搭于头上,后面盖齐肩,再将前面的布合拢,从右向左缠绕于头上,将一端扎紧即成,这种头饰的优点是,背土背草可以防止漏渣土到身上,又可以保护“后颈窝”,同时冬天又可御风寒


满耳草鞋

穿草鞋是极为普遍的习俗,但一般都是“边耳草鞋”,只有四排耳子,而清江沿岸的土家族人却爱穿“满耳草鞋”。满耳草鞋脚掌四周都是耳子,前面的耳子长,向后依次缩短,成布鞋形,前有“鼻子”后有“跟”,穿在脚上很安稳。穿满耳草鞋,一般配穿布袜,打人字形的裹腿,上山砍柴、打猎、对脚对腿有保护的作用,冬天又能御寒,如今不少人特别是高山、半高山劳动汉子仍习惯穿这种满耳草鞋。1956年潘光旦先生在长阳作民族考察时,认为这是鄂西土家男人特有的穿戴习俗之一。这里的土家女性,是不穿这种草鞋的,穿了草鞋,人家会笑她不会做鞋。  


人字包巾

土家、苗家等都盛行包头巾,但土家的头巾与众不同,俗话说“裹腿打的人字路,头巾包的人字形”,突出一个人字,寄托土家人要会做人。人字头巾的包缠的方法,一般以五——七尺长的家机布,两端抽去纬线,形成须子,这就是“耍须”,这就是美。右手握住一端的耍须,将头巾捋于头后,向左裹去至左耳后,左手执头巾向右缠去,一上一下,在额头上形成人字,耍须在左耳后垂下。这种头饰,男女皆宜,其色以青、兰为主,在长阳一带后来因受“白莲教”起义的影响,白莲教裹白巾、举白旗,象征其纯洁,全国武装首义在长阳,众多的土家族人参与白莲教起义而英勇献身,所以后来长阳土家人的头巾由青兰色变为白色,一直沿袭至今。  


三幅围裙

土家族的男女都有抹围裙的习俗。接待客人与平时生活中用的围裙不一样。女人接待客人有露水裙、响铃裙、百折裙、绣花裙等,平时生活用的有吊把子裙、半头裙、包袱裙等。男性喜抹“三幅裙”,这三幅裙,既能打粗,又能待客,俗话说:“男围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清江沿岸还流传民歌一首:“三幅围裙白布腰,打得粗来进得朝,棉花织的家机布,人不求人一般高。”有的人几乎四季不离三幅裙,冬天保暖挡风,夏天干活挡灰,抬垫肩,休息垫坐。三幅裙做法比较简单,以兰布或白布三幅,上在一条白布腰上,幅与幅相重二寸,中幅做两个荷包即成。抹三幅裙的习俗,如今鄂西一带仍普遍流行。


(文字来源于土家文化网)

责任编辑丨云曦


推荐:

谋道特色扑克牌面世,一个了解谋道苏马荡56个村(社区)的窗口

卖得比肉贵,1斤9块9!恩施硒土豆引爆一线城市市场内幕

为什么在苏马荡买了房子的候鸟都会关注这里?



不到植被逸品,不知苏马荡美

罗马假日五证齐全,苏马荡中心湖景洋房

夏都生态城,苏马荡山水养生度假区

山水康城,繁华苏马荡中的世外桃源



上一篇:好美,苏马荡绿岛印象·养生谷随拍

下一篇:好消息:苏马荡7座公厕已全部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啦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