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科技文章详情

20年·奋进 | 向着深蓝挺进 挺进 再挺进

2019-06-03阅读 123 中船重工 我要关注

——七○二所参研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纪实



7020米!7062米!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承载着祖国和人民重托的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中不断传来喜讯,一次次书写世界载人深潜新的篇章。而为了这,中船重工七〇二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技创新团队经历了十年的磨砺。该团队先后荣获“2010年度海洋人物”“中国国际工业博览金奖”“中国2011年十大科技新闻奖”“2011年度影响中国科学家奖”等殊荣,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蛟龙团队的叶聪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更是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无比振奋和自豪


胸怀壮志 勇挑重担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七〇二所凭借在深海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先后研制出了单人常压潜水器、双功能常压潜水器等装备。90年代初,七〇二所向国家科技部门提出研制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建议。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大洋的探索进一步升温,中国的载人潜水器研发再次受到关注。七〇二所多方奔走呼吁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12月,七〇二所、中国大洋协会、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七〇一所等单位共同编写完成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之后将之命名为“蛟龙号”。


“下五洋捉鳖”,寄托了国人对于海洋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作为载人潜水器总师单位,七〇二所联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负责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任务,同时承担载人潜水器总装与集成、潜航员培训等工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立项之初,我国曾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不但没有研制开发经验,就连参考的技术资料也没有。首先是材料问题,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让“蛟龙”在承受水下7000米的巨大压力?在水下7000米的密封及绝缘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研制之初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七〇二所召集所内专家一次次讨论策划,积极与上级单位沟通,年逾花甲的老专家徐芑南研究员临危受命,担纲总设计师。7000米载人深潜器创新团队很快组建,19人的创新团队中有14人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根据蛟龙号的12个分系统,七〇二所统一规划,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将各方面人才聚集到蛟龙号设计团队,并承担10个分系统的研制设计任务。面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党支部把支部工作融入科研,将开展技术创新作为党支部工作的着力点,带好团队,攻坚克难,发挥好老专家的技术领军作用,在项目研制中培养人,给年轻人压担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开拓创新。他们打破常规,在国内首次将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应用于潜水器的设计,平衡了不同技术要求之间的矛盾。


载人深潜器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能胜任自己肩负的担子,年轻人边探索边学习,在如饥似渴地深挖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学习相邻专业的知识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科研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挑起了各系统主任设计师的担子,成为国家海洋装备开发的骨干。


团结拼搏 攻坚克难


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航行性能优化、特殊结构制造、水下定位等多个领域,代表深海领域的最前沿技术,没有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是做不到的。



在7000米海底,每平方米要承受7000吨的压力。高强度钛合金密度低、强度高、耐腐蚀,是最理想的材料。可是,在蛟龙号之前,这种材料尚未在我国的大型深海工程中使用过,没有规范、没有标准。为确保安全,项目对钛合金材料进行了强度、冲击、疲劳、变形等一系列试验。


潜得下去,还要浮得上来。因此,浮力块是潜水器的另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蛟龙号之前,国内从未生产过如此高要求的浮力材料,而蛟龙号的研制,对国内这一行业提出了挑战:材料加工、成形、浮力检测,一道道程序就是一个个关卡。通过反复试验,反复探求组装应用工艺,反复实战,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制造加工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挑战7000米海底的能量供给,科技创新团队发明了一种极其大胆、又极其巧妙的电池——敞开式蓄电池,这种电池既浸泡在海水中,核心部件却与海水隔绝,经过特殊设计,即使倾斜60度,电解液也不会与海水接触。


……


经过13个项目的陆上联调后,蛟龙号的水池试验从2007年10月3日全面展开,历时110天,其中工作天数为104天,潜水器在这期间共下水试验51次,先后有18人进入载人舱参加试验。为了尽量通过试验发现、解决问题,一次下水试验最长达6小时。创新团队团结拼搏、甘于奉献,以神奇般的速度完成了水池试验任务。至此,蛟龙号具备了出海试验的条件。


不辱使命 挑战极限


2009年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了1000米级海试。上午9时17分,叶聪等三名潜航员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叶聪作为唯一的主驾驶员,他承担了所有的下潜任务,因而赢得了“深海的哥”的声誉。 


2010年5月3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出征3000米级海试,海试队员们踏上南海的征程。此度海试共完成17次下潜,7次突破2000米,4次突破3000米,最大深度达3759米。创造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并成功实现了坐底、巡航、插国旗、布放“中国载人深潜纪念”和“龙宫”标志物,完成了保压水样、获得生物样品、海底高精度测候等多项作业,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为了实现潜入水下5000米的目标,蛟龙号进行了一番技术改进。它的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视频系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升级,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能力大大提高。


2011年夏,在5000米级海试的第42潜次入水瞬间,因海试现场海况恶劣,采样篮意外丢失,试验任务再次面临新的挑战。临时党支部在海试现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们承诺:“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参试队员全力合作,画图纸,找材料,切割焊接,安装,,大家共同努力,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一只新的采样篮已经安装在潜器前方。4027米、5057米、5188米,载人深潜纪录屡屡被打破,还创造了9小时14分的蛟龙号水中最长时间纪录。


2012年6月3日,蛟龙号团队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这一次他们需要挑战的是7000米的极限深度,这也意味着他们将面对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6月15日9时,“试验开始!”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首次下潜试验历时7小时47分,完成了均衡、定向航行、灯光调试、拍摄等试验内容,机械手动作正常,取得了两个非保压水样和一个保压水样,最大下潜深度达6671米,打破了世界载人深潜记录。凯旋的蛟龙号骄傲地卧在母船上,享受着人们的欢呼。


第49潜次创造了7020米的深潜记录——挑战极限成功!


蛟龙在7000米海底发现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取回生物样品并带回了高清录像,成功开展了近底巡航和照相、摄像以及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量,完成了沉积物取样、水样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同时在本潜次中更是实现了“海天”对话,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在7000米海底通过水声电话与天宫一号上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相互表达了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与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祝福。


第50次下潜创造了7062米的深潜记录!马里亚纳海沟尽情挥洒着中国人的欢笑与汗水。


第51次下潜是7000米级海试的最后一次试验,已经安全、圆满、超额完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 米级海试预定的全部试验任务!


海天同庆!举国欢腾!这是中国过去所没有的!这是世界从来就没有过的! 


作为展现我国深海高技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设计之初就肩负着重要的海洋开发、海洋调查使命。带着科学家亲临海底一线,让其直面工作研究对象,是载人潜水器最独特的魅力所在。


“蛟龙”号7000米的设计深度,使它能够潜入世界上99.8%的海域。自2013年蛟龙号投入应用以来,已经有数百位中国科学专家搭乘“蛟龙”号亲临海底,直接观测、直接测绘、直接取样,广泛用于资源探索、矿区勘探、生态调查、深渊科考等领域,足迹遍及中国南海、东太平洋海盆区、西太平洋海沟区、西太平洋海山区、西南印度洋脊、西北印度洋脊等海区。科学家们的亲临一线,使得潜水器作业更加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取得了大量科学考察成果,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ND


| 来  源:七〇二所

| 责  编:宁湘舒

| 审  核:项丽  易发俊 


中船重工官方微信招商进行中

广告招商热线

010-59518792






上一篇:军用标准化了解吗?这儿都有!

下一篇:中船重工造 | 转个圈圈,创个记录,挺美!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