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科技文章详情

传承|一位84岁老人“平凡”又“纯粹”的核事业生涯

2019-05-23阅读 87 中核集团 我要关注

时至今日,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早已令世人瞩目。无数“三线人”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此时的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一群为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是他们用胆识和智慧锻造出坚强盾牌......

今天,一位叫彭福临的老人,淡然地生活在秦岭南麓这个“中国离心浓缩事业起步、发展、壮大的地方”。他已经84岁高龄,在这里足足生活了50年之久。他把他最灿烂、最精彩、最韶华的岁月,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豪情和大爱,播撒在这里;他把对祖国、对核工业、对405的忠诚,用科技工作者毕生的坚守与追求,谱写成华章和情操,播撒在这里。        

    

彭福临,从湖南家乡的小祠堂到长沙重点中学,从北航到清华大学,从西北边陲504厂再到秦巴南麓405厂,彭福临老人载过岁月云烟,踏遍山峦秋月,在岁月洗礼中汇就他“平凡”而又“纯粹”的核事业生涯。


彭福临老人娓娓道来他的核事业研究、探索和创业的历程。1954年,考入北京航空大学发动机系。1958年8月11日,在党中央、毛主席“我们要大力协同尽快把我国原子能事业搞上去,没有核武器,我们腰杆子硬不起来”号召的历史大背景下,经组织安排,即将毕业的彭福临和本系12人一起转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为国强去读书,为核强去担当的信念使他义无反顾投入到学习中去。

只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进入了新的“门槛”,彭福临在导师带领下,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进行中国第一代物理实验离心技术的研究。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条路有多长,他不知道;这条路有多难,他也不知道。国家需要,就是他们学习和实验的方向。连续24小时,甚至36小时在实验室“搞事情”,沉迷其中、废寝忘食,深受感动的老师把他们关进实验室隔壁的一间屋子“勒令睡觉”。


1960年6月彭福临毕业后,被派往核工业最需要人才、最前沿一线、最关键阶段的兰州504厂工艺调整试验科。1960年9月末,504厂领导派彭福临及同事去北京原子能院对“某关键项目的流量测定”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在苏联专家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计算、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终于在1961年底,攻克技术难关,顺利完成某型主设备的基本特性和流量测定工作。这项工作,从理论公式推算到试验方案制定,在后续的生产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504厂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粮食不够吃身上浮肿,技术资源更是一穷二白,长期饥饿和大量的实验致使他双腿浮肿,鞋子穿不上了,只能趿拉着鞋子,走在泥泞路上将脚磨破了,还是依然坚持站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当彭福临老人说到这些时,他的眼睛微闭,依旧微笑着讲述当年的艰辛与不易。


根据试验获取了基本数据资料,信心就足了,如此也就有了更多的设定与设想。他尝试着在地沟里搞调节实验,控制水温,水流量……当他看到产品数据出来时,面对如此高的丰度值,他激动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想到这样就能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更多技术保障,他是喜悦的也是满足的,那一刻,这样的“丰度”成就了他心中的“温度”。


1963年元旦,彭福临熬更守夜,编写了铀浓缩系统试验方案及辅助系统庞杂的配套方案。在理论技术指导下,某机型取得了首次试验成功。他先后提出并解决了系统中“腐蚀损耗测量”和“丰度产能增加”等技术难题,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终于,1964年元月,高浓铀合格产品在中国首次“问世”。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1969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上级委派彭福临等一行5人,调入陕西汉中405厂,开展405厂建设的前期工作,解决驻地大批人员入驻安置以及粮食供应等诸多问题。进了405的门,就是405的人!彭福临把一腔热血和新的希望火种播撒在405这片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上,先后参与了厂区的初步设计、生活区的规划、地质结构的探查等多项筹建工作,他期盼着铀浓缩事业的新基业早一天腾起。


80年代初,405厂缓建。面对过渡期的困境,彭福临好不迷惘,技术攻关、科研试验一刻也没停,先后荣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二机局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多项奖项。面对采访,彭老自豪地说:“凡是搞实验的事儿,都不会把我撇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彭福临工作期间,搞科研和带徒弟两不误,不仅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还积极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他们很多都成为后来引俄离心工程建设的骨干,很多走上了领导岗位。


90年代初,405-1A工程开始筹建,彭福临他们50年代在清华大学期间,在中国首次创造性地搞了一年多并做过初步探索性试验的“大工程”就要在405实现了!彭福临感到由衷的兴奋,在临退休之前,他又把智慧和汗水尽情地泼洒在工程现场。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铀浓缩离心技术研究者,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离心法铀浓缩技术的起步。


由于常年劳累,积劳成疾,他病倒了,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腰椎间盘突出,他原打算退休后休养一段时间,在继续返回岗位从事他毕生追求的铀浓缩事业,然而,后来身患重病,已力不从心。令人欣慰的是,彭老知道,405厂科技人才辈出,有他们在,他放心!


从丰度到温度,在穿越时空照亮未来的路上,也许他已经停下了脚步,默默不语,过着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不管怎样,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他依然坚守内心的追求,回忆往事他满脸含笑,充满了欣慰。他说“苦难催人进步,难关磨人意志。”怎样的心怀才能托起这样的话语?怎样的感怀才能理解这样的情怀?——当一位几乎与新中国成长同步的热血青年在核工业奔腾的岁月里被锻打成耄耋老人的时候;当一位50年代就在潜心钻研中国铀浓缩技术的老者舒缓地这样喃喃自语的时候;想来一定是一颗不变的初心、一种不变的情操、一份不变的使命在跳跃。

作者:刘章建  蒋  丽

编辑:李   娟


上一篇:关注|核技术应用造福于民:和“有毒”地暖材料说再见

下一篇:余剑锋陪同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克俭出访俄罗斯 推动中俄核领域合作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