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全部文章详情

老下关竹篾匠的故事,你大概不曾听过

2018-02-16阅读 236 硬腿子 我要关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下关,是南京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铁路货场的车水马龙,轮渡码头的人来人往,水产肉类的起伏叫卖,相伴而生的是手工艺人的集聚。


可随着城市的发展,老下关已经成为了历史,那些手艺人也四散开来,但只要用心,就能寻到他们的踪迹。




于是,在某一天的下午,我们在挹江门附近找到了刘师傅左手拿着篾刀,右手扶着竹片,不急不躁,动作娴熟,竹片在他的手下变得灵活乖巧,仿佛有了生命。


这是南京城所剩不多的竹篾师傅,也是这门手艺从繁华兴盛到落寞的见证者。


part1:学这门生意是为了谋生


图片来源:高松

同那时代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刘师傅学这门手艺的初衷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对他而言, 选择做竹篾而不是打铁活其他手艺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学这门手艺的人多。


是的了,几十年往前,在中山桥一带,做竹制品生意的不是一户两户,而是那一片的家家户户,但这并不意味学徒的时候可以马虎大意。没有《三毛流浪记》里的打骂虐待,有的是起早贪黑,勤学苦练。


学徒期满,掌握了手艺的刘师傅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竹篾生意。因为制作的用具质量好,价格低廉,刘师傅的名声很快传了出去。很多外地人都会特意来找他,做好的蒸笼能卖到上海扬州等地。



那时候虽然生意好,但赚的也是辛苦钱。为了完成客人定下的货品,刘师傅清晨五点多就要起床。挑选合适粗细长短的竹子,将青竹剖成竹片,最后编制,就这样手上一直忙不停的到晚上。



直径80厘米的大蒸笼,是饭店蒸馒头、包子用的;直径33厘米的,蒸扬州包子;直径20厘米的,是蒸小笼汤包用的。长年累月下来,刘师傅的手上全是被竹片割伤刺破的痕迹,骨节也有些变形,到了冬天经常开裂流血,对此刘师傅从未抱怨过。


对他来说这些辛苦并不算什么,只要生活能越来越好。


part2:社会进步生意难做,儿女都不愿学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刘师傅的生意却渐渐萧条。不是因为自己做的东西不好,只是更快捷的代替品出现了。


塑料钢铁工厂都是成批生产,即买即走,不像传统手工艺需要先预定再拿货,一来一去的时间差就足够叫想快点赚钱的客人放弃了。加上竹制品不如塑料和钢铁蒸笼耐用,买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小的竹蒸笼只要十几块,铺在地下的竹垫只要几块钱,原本挣得也不多,生意减少,收入就更少了。无奈之下,原来中山桥一片靠这门手艺吃饭的工匠都改了行,只剩下几户在拆迁后重建的高楼间来回搬迁,寻找落脚的地方。



老下关鲜鱼巷还在的时候,刘师傅也在那里待过一阵,后来鲜鱼巷拆迁,才搬到了挹江门。虽然现在的店面不大,但每月的租金也不是小数,为了节省成本,62岁的刘师傅仍然和年轻的时候一样,除了自己的老伴,并没请工人帮忙。


原本几年前还有人上门想做学徒,但因为辛苦又得不到什么回报,还是放弃了。说起这些,刘师傅只能无奈的笑笑


“这是没办法的事,说实话现在靠这门手艺根本养不活一个家庭,连我自己的儿女都不愿意学,更何况别人呢?”


part3:忙忙碌碌一辈子,诚信是坚持的理由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边不少的亲朋好友都劝刘师傅关了店,在家休息。他们不明白刘师傅坚持的理由。


刘师傅解释道,他和天下间的父母一样,不愿意给子女增添负担。即便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店里的收入也没有多少,但他说多挣一点就能少麻烦孩子一点。况且忙了一辈子,闲下来也不习惯。



其实不愿意麻烦子女只是一部分原因,坚持下去的最大原因还是舍不得这门手艺。“开了这么多年的店,哪能说关就关?我现在还有答应了人家的东西没做好呢!”


就算竹篾被塑料和钢铁用具取代,但在南京还有坚持用竹制品来蒸包子馒头的店,因为这样做出来的包子馒头带着竹子的清香,味道要比用塑料和钢铁蒸笼的好一点,这些老顾客的名字和电话都被刘师傅记在了店里的墙上。


平常做完了散客的生意,刘师傅就专心做这些熟客订的货,然后等着他们定期上门来取。


除了买成品,偶尔也有专门过来买竹子的,比如图上的老人,跑了大半个南京城,就为买根竹子回家给孙女做风筝。



可问到店到底能开多久的时候,刘师傅也陷入了沉默中。或许再过几年,等到刘师傅没有精力做东西的时候,这家竹篾店就要消失了。


这种传统手工艺的消失并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因为很快就有新的工业代替品出现。只是大街小巷刚出锅的包子馒头少了一丝竹香,关于老南京的回忆又淡了一份罢了……


硬腿子原创稿件

转载请联系作者

2018夫子庙庙歌



更多精彩内容,猛戳阅读原文

上一篇:必火!最新狗年夫子庙庙歌来了,也就听了十几遍!

下一篇:郭德纲徒弟春晚最新相声,爆笑全场!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