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财经文章详情

历史一直在重演-日式理财三部曲之疯狂年代

2017-04-22阅读 159 债券圈 我要关注

来源:债券圈专栏“霸王日本金融生活史”

作者:A君和他的朋友们



A君和他的朋友们引言 

最近A君实在是太忙了,即使晚上休息不到5个小时,还是被嫌弃笔头不够勤奋,怠慢了各位爷。为了加倍补偿给大家,我特地请来比我牛十万倍的好友助战。

今天请到的这位好友,名号“霸王”,这位霸王曾在岛国读书、工作多年,直到回大陆,也一直没有离开过日本的金融圈。十多年前初识,那时霸王曾是是日本金融机构“使团”长,三四年前,请他到北京798一个逼格甚高的画廊讲日本金融史,吸引了无数艺术界MM,岛国气质出众,至今风采依然。

岛国是个与我们乍一看很像的地方,琢磨一下,似乎又不太像,相遇错身后,回过头来仔细回味,还是觉得“极像”,每隔几年都有一次岛国热,比东京热还热,但是,大部分讨论只是用遥远与冰冷的数据,盲人摸象居多,然而经济金融是个复杂系统,此中联系盘根错节,没有摸清线索,切中要害,必不可能深入,没有亲身体验,又无法浅出,所以我力邀“霸王”出山,跟我们谈谈日本金融界的各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就一个要求,既要高屋建瓴,又要亲切到肌肤。为了与其岛国气质相称,他的栏目就叫“霸王日本金融生活史”吧,这名字用日语读起来会更加铿锵有力。

本期就应个景,请霸王来谈谈日本的理财和影子银行的跌宕起伏,能看的出,我们国内金融圈这几年引以为创新的什么通道业务、理财产品、信托刚兑、四处藏不良,委外投资、甚至联合“救市”,都是人家二十多年前玩剩下的。今年去产能轮到国内金融圈了,该醒醒了,banker和trader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薪水是日本同行的多少倍嘛,3-5倍! 



如果你问日本人,日本有中国类似的理财产品吗?日本人会告诉你,这个真没有。打开日本三大银行(东京三菱UFJ银行,瑞穗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网站,你会看到面向个人销售的投资产品主要有几类。①日元·外币存款,②投资信托(基金产品),③外国债券·国内债券·股票(银行作为中介代销券商产品),④终身保险·养老保险,⑤退休金管理,⑥定期存款加投资信托组合,⑦量身定制类投资组合,⑧散户投资免税优惠(NISA)等。NISA是日本在2014年1月实施的小额投资非课税制度,每年投资到股票或基金的投资额在100万日元(约6万人民币)以内的投资所得收益及分红5年内不用纳税。日本个人金融资产约16.14万亿美元,其中一半是银行存款,安倍政府希望NISA能促使这部分个人储蓄转向投资。

当你打开因为飞单被传涉案金额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CMSB银行的网页,在个人金融项下进入理财页面,就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理财产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没有理财产品呢?我曾经问过日本投资银行的一个年轻漂亮的银行业女分析师,她的回答是日本提供不了那么牛逼的高收益低风险产品。我心里默想,这还算高收益,你见过陆金所吗?你见过P2P吗?其实日本真有P2P,不过上点儿规模的只有5-6家,2016年市场规模也就24亿人民币,这还不够CMSB银行一笔飞单赔的,跟天朝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让我先简单梳理下天朝的理财市场现状。商业银行业务分为表内和表外,表内就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业务,表外主要包括担保承兑业务,代理投融资业务,中介服务业务等。理财业务属于比较奇葩的,既可以表内又可以表外,特别是表外业务占比70%,其负债端吸收的资金是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代理投融资通道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也是我们俗称的通道业务或者委外投资。理财规模目前达到30万亿人民币规模,其中约5万亿投了非标,12万亿进了债券市场。炒股的朋友肯定知道,大量上市公司也纷纷购买理财,理财产品是个人和机构都认可的比较安全的投资渠道。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就在于它的刚性兑付,刚性兑付从理财诞生起就一直存在。判断理财是表内还是表外,表面的依据是合同是否保本,但非保本产品到期违约后,银行一旦刚性兑付,其实质就被视为保本理财。更通俗的讲,凡是银行发行的,我们坚决认为是保本的,凡是不刚性兑付的,我们都坚决让它刚兑。概括起来,中国式理财的特点就是保本,刚性兑付,走表外通道。


国内理财讲到这里,年轻的日本人估计已经被搞晕了,但是上点年纪的日本人其实知道,大日本在疯狂的时候,也干过刚性兑付和代理投融资这事儿。先说说刚兑,19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地产价格,股市不断上涨,日本券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厉害,为了提高营业收入,面对客户(法人为主)开发了一种叫做营业特金的业务。

这里要先讲下日本的一种信托形式,这种信托有点象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资金的运用方式和用途由委托人(投资者)特别指定,受托人(日本信托银行)只能根据委托人指定的用途运用信托财产。信托合同结束后,投资者选择拿钱的叫做特定金钱信托,不要钱选择拿股票或者债券等资产的叫做特定金钱外信托。当时,日本信托银行都在销售这类高额信托产品,最低认购额要求1亿日元(按照现在汇率是600万人民币)。投资者将资金存入信托银行后,信托银行依据自己的判断买卖股票,债券等进行分散投资。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法人企业通过信托账户买入的股票,同自身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本来就持有的股票资产,可以做到分离管理,这样卖出信托账户的获利股票时,不影响自己资产负债表,起到一定合理避税的作用。因此在泡沫时代,这种信托成为企业财务投资的主要产品。

营业特金的营业就是券商的营业销售,类似中国券商营业部的客户代表,特金就是刚刚讲的特定金钱信托。在券商开户的投资者一般可以选择两种方式投资股票,第一种就是中国散户形式,完全自己分析自己买卖,第二种就是委托券商全权负责买卖。当时,日本券商很多采用第二种方式,泡沫崩溃后全权委托形式被禁止。现在的日本券商改为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佣金比例比第一种要贵很多。

由于赶上大牛市,日本券商向客户保证,这种营业特金制度绝对赚钱。信托银行对客户也承诺保证收益率。特意说明一下,由于当时日本法律上保证收益率是违法的,所以这种方式并不会写入合同,通常的方式是双方私下约定,因此日本人把保证收益率叫做握り、中文的意思是握手,表示私下大家握过手了,双方都认可,突然我想到了中国的抽屉协议。

当时的保证收益率设定比银行1年期最低优惠贷款利率(1985年平均7.2%)高0.1%左右,企业客户认为证券公司和信托银行肯定会保证收益率(刚性兑付深入人心啊),所以非常买账,对营业特金和特定金钱信托进行了大量购买,社会资金被源源不断的投入股市。

这里有个小插曲。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达到22.6%,受此影响,第二天日本股市开盘暴跌,日经指数收盘跌幅达到14.9%。当天日本大藏省(相当于中国的财政部+央行)紧急照会日本四大券商(野村,大和,日兴,山一),要求券商购买NTT的股票(相当于南北拆分前的中国电信,1989年曾是世界第一大市值),将日经平均指数维持在2万1000日元以上。为此,大藏省特别批准四大券商使用特金制度,募集资金救市。这节奏听起来怎么觉得和2015年的大A股市场越来越像呢。四大券商拿了圣旨后,把高收益加刚性兑付的营业特金发挥到了极致。1970年代,日本活期存款利率最高达到过3%,1985年活期存款是1.5%,广场协议后实行金融宽松,1986年活期利率降到0.26%,利率最高的邮政储蓄一年定期是1.68%,三年以上定期是4.01%,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是5.454%。营业特金的保证收益率接近8%,能不被大量抢购嘛。

当时的舆论认为,日本是集体主义国家,喜欢往一个方向努力,所以股市会很快恢复。大藏省的官僚也在非正式场合宣扬股票市场比外汇市场好控制多了。由此,所有人都相信无所不能的国家队大藏省绝对不会让股市下跌,大藏省绝对不会让投资者赔钱。保证收益率虽然违法,但是当时业界内大家都是默认的,刚性兑付和全权委托投资当时属于灰色地带,并不违法,加上大藏省的支持,券商更加肆无忌惮。很多企业法人还发行加杠杆的权证债(附认股权证公司债)进行认购,1985年时特金投资额不到9万亿日元,到了1989年干到40万亿日元(当时日本GDP的十分之一规模)。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真是应了谚语,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1991年日本证券业协会发表调查结果,88年9月到91年3月日本券商进行的刚性兑付共计787件,涉及金额2164亿日元,日本四大券商占了80%。日产汽车,川崎制铁,松下电器都进入前十大刚兑对象,可见当时刚性兑付席卷了日本制造业。而日本四大券商之一的百年老店山一证券因为特金损失过大,试图把损失表外化,后来演化为会计粉饰和隐藏损失,最终难逃破产的命运。


下面说说代理投融资,代理投融资业务在日语里叫做迂回融资,看过日剧半泽直树的同学对这个词应该不会陌生。中国玩的这种,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地产·融资平台,或者银行理财→资管通道→信托计划→地产·融资平台的行为在日本就叫做迂回融资,并且属于非法融资行为。泡沫经济时代,日本银行曾大量使用过迂回融资,贷款给没有独立资金来源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通过它们投资房地产。根据原大藏省官员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记载,1984年末银行对房地产贷款余额约20万亿日元,之后每年增加4~8万亿日元,到1990年5年间增加了约29万亿日元。同期,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就是使用迂回融资,5年间的累积贷款新增额为15万亿日元,总计向房地产贷款了44万亿日元,这差不多又是当时日本GDP的十分之一规模。后来大藏省(当时的大藏省大臣是桥本龙太郎)1990年所采取的房地产融资总量的控制措施不包括农林系列金融机构和住宅金融专门公司,因此农林系列的银行金库继续通过住宅金融专门公司贷款给房地产,导致后来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的不良债权进一步恶化。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又是如此的不同。也不知道,那些当年的日本银行证券精英们看到中国的保本,刚性兑付,抽屉协议,通道业务,委外投资时会作何感想。


END



·

上一篇:某城商行总行(规模1000多亿元,评级AA)招聘债券投资经理1名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