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娱乐文章详情

如果你和杀人犯交换记忆,你要自首还是自杀?

2017-04-22阅读 233 文慧园路三号 我要关注


文 | 张玉婷


当你们都沉浸在北影节的欢声笑语中时,帅哥以最帅媒体人的身份参加了《记忆大师》的内部放映会。之所以愿意百忙之中抽空去看,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终极预告片还蛮酷炫的诶。

 

终极预告以裸露的金属器械营造出一种近未来的气氛,随后马上切换到警察盘问:“你能不能想一想,关于凶手什么细节呢?”表明悬疑片的身份。黄渤用极具辨识度的声音强忍着急说:“这记忆才刚拿回来,可能还需要点时间。”由此可以判断出,一开始坐在科技手术椅上的男人就是他,不是凶手,却拥有凶手的记忆,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凭记忆破案”在现实生活中明明不可能,但是却成了电影的关键,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设定。

 

并且这个故事似乎并不满足于求解一个答案,预告片里可以看到,7个关键人物,其中3个女人都和真假黄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黄渤老婆徐静蕾,警方正在调查案件的受害人李慧兰,还有一个人没有任何人知道的神秘女人,她反复出现,时而与黄渤嬉戏打闹,时而被一个愤怒的男子暴打,这都极大地挑逗着观众的情绪。

 


在简单对话叙事里,不停穿插进大量暴力血腥元素,为了不让观众云里雾里,眼花缭乱,剪辑使用了黑白彩色交替出现,暗示大家要分清梦境和现实,不仅提升预告片节奏感,更让吃瓜的群众我一步步掉进陷阱,更直接地感受到电影的悬疑气氛。

 

“我太太今天看我的眼神,就像看一个怪物。”这一句台词透露出来的讯息意味深长,既表明因为科技发展可以提取出记忆却又放错他人的记忆而制造出“怪物”,又让我清楚地分析了黄渤的情感指向,更好奇这三个女人跟他跟凶手的关系。

 


短短两分钟的预告片,就留下了足够吸引人的悬疑,并且还没有让人本能地反应:“国产片?一定是烂片!”这其实很不容易。从这次的终极预告片中的画面仍然可以看出陈正道对布景和构图都极为讲究,每一帧画面散发着极致的艺术之美。

 

所以,聪明伶俐如帅哥,仅仅通过预告片就判断出了这次导演陈正道的野心。

 


中国电影界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假预设(我本人的发现):当你拍过足够多的电影之后,当你德高望重之后才有资格去关注社会大问题,为某些弱势群体发声。因此很多有实力的年轻导演都扎堆去拍文艺片或者青春片。

 

我很惊喜如此年轻的陈正道就试图打破这个预设——作品不是非常多,并且成绩参差不齐;在电影界还不是响当当的大导演,真正的年轻人。

 

这一次的《记忆大师》,他在软科幻、悬疑里还加入了一项社会问题——家暴,同时他给出的态度也是“暴力往往以爱为名,沉默总让悲剧重演”。道理我都懂,但是关于这个题材的相关作品太少,意味着敢谈的人不多,所以他敢拍还是非常有勇气的。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多少人童年的阴影


上一次看陈正道的电影,还是2014年的《催眠大师》。全片只有102分钟,除了最后10分钟的画蛇添足之外,全片剧情铺排节奏延展可以说是国产片里横空出世的上乘之作。最后出导演名字的时候,帅过黄渤的我懵逼了一会儿,陈正道是何许人也?

 

一百度我差点要昏过去!谁能想到高冷的帅哥本人还啃过他和志玲姐姐、影帝黄渤共同合作的中国版《101次求婚》?

 

《101次求婚》剧照


尽管他还有比《101次求婚》得分还低的作品,但是平心而论,陈正道的上一部作品《催眠大师》,把精致的布景和繁杂的线索缠绕在一起,能明显地能看出他对细节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他的指导能力真的是飞跃般的进步。凡此种种,都让我对这个年轻的80后导演充满宽容和信心。

 


没想到这一次《记忆大师》的成片一出来,简直可以用“惊艳”两个字来形容。更让我觉得80后这一代导演已经开始释放出自己的能量。达米安·沙泽勒都能拿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华人年轻导演也能拍出越来越好的作品必定是将来的趋势。所以面对再次选择烧脑题材的陈正道,我有种“此人骨骼惊奇,若能打通任督二脉将来必定是个影坛奇才”的感觉。


因为是内部放映,在场的都是数一数二的专业影评人。放映结束后陈正道翘起肉肉的二郎腿,用我熟悉的台湾腔跟大家讲着他和编剧任鹏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开着玩笑说:“希望在场的各位老师,早骂晚骂都一样,有什么话请尽管讲,也尽管在豆瓣上批,反正我会开小号骂回去。”大家一言不发的严肃氛围被他这么逗都逗跑了。

 


有的影评人对影片中某条“烂尾”线索表示疑惑,陈正道掩面嘻嘻笑说我希望力求真实,大卫·林奇的电影就经常有七八条无用的线索,当然啦,大师用可能是高招,放在我这里很有可能被骂,但是我还是想试试看,因为查案本来就有可能遇到各种无用的线索。

 


没有经历过媒体看片会的大家也许会猜测,影评人大概会被好吃好喝地伺候着(那是当然),并且导演还会努力讨好影评人,希望可以给好评带动一下票房。但帅哥拍着胸肌告诉你,真不会。

 

就拿《记忆大师》举例,除了本帅哥提出致命一问之外,大部分的影评人考虑的是人物性别转化的可能,这个故事里某一个剧情安排的考量以及某一个醒目的东西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



说起来很好笑,对于“倒在地上的雕塑是否刻意而为之”这个问题,陈正道的回答则是先介绍了雕塑的来由,然后再表明这是美术指导的意思:“至于为什么放在那里,大概你可以理解为有一定意义,不过我只是觉得摆在那里还蛮好看的。”这个回答让我哈哈大笑差点变弯。


“包括里面有一本书的特写,是我们美工做的,他觉得做的很好看,一定要拍进去,作为导演,我也很乐意去帮大家呈现这样的小趣味。”

 


《记忆大师》除了给我故事上相当程度的冲击以外,对“年轻导演”的信心更是我参加这一次内部放映会最大的感受之一。


比起第五代导演们的老气横秋,新一代年轻导演开始慢慢革新电影的语言,他们的作品也会开始呈现出包容的态度——看似不那么讲究,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在不打破现有的完整之外,他们很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与每一个为作品出力的人分享,并为他们打上印记。


这是老导演身上很难看到的。当然,往好听点说,是老导演们更讲究,力求每一个布景都一定要有深刻意义。



不过本帅哥一直有一个疑问:不知道是不是老导演们指导功力下降,对自己的作品不够有信心,开始亲自上阵打嘴炮找噱头博头条。可跟影评人、跟影院对骂这样的事情,怎么样都不体面吧?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导演都交出不错的成绩单,我深感时代的变迁愈发的明显。中国电影、世界电影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导演、观众、影评人这个必要的三角。而我也早已过了对影片的各种细节都吹毛求疵,追求没有无用镜头、所谓的“完美电影”的阶段。



上进的导演永远在学习,那上进的影评人也不应永远一成不变。影评人认真负责,不过分批评褒奖,导演感受到了被理解的真诚,就一定可以为观众做出更好的作品。陈正道从小家境优渥(不是我乱讲,是百度说的),也有过《催眠大师》不差的成绩,其实他完全可以在泥潭里打滚,随便拍点小妞电影过过瘾,但他这次交出了比《催眠大师》还要优秀的成绩单,是什么还在支撑、鼓励着他锐意进取,不停地向大师靠拢呢?

 

大概是每个艺术家心中的野心吧。没有野心的人,也许活得更长,但是不见得会活得更爽。

视频推荐 | 又一年艺考尘埃落定,外人看来是捷径,奇爱博士尹珊珊却说这是条布满艰辛与荆棘的独木桥。珊珊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大家经过艺考的洗礼,能为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带来什么?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上一篇:北影节Day 14 | 是枝裕和导演步履不停地向我们走来了

下一篇:是枝裕和用了八年,带来了这部《步履不停》的姊妹篇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