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亲子文章详情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有父母的“孤儿”

2017-04-22阅读 207 儿童心理课堂 我要关注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来源:虫虫正面管教(ID:chongchongpd


1


儿子说:“没有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的孩子,还有一个说法,叫——孤儿”。


前天,我跟六岁多的大儿子威威打车去朋友家,一上车,威威就要找安全带系上,还监督我系上安全带。


司机师傅感慨:“哎呀,你真会教孩子。”


威威说:“坐车就是要系安全带的啊,要不然会不安全的。”


司机好奇这个小孩的表达,就一路跟他攀谈,聊到自己的孩子只比威威小几个月,在老家还没上小学。


我说:“在老家啊,其实穷养富养都是养,孩子还是带在身边的好。”


司机师傅摆了各种困难:“哎呀,孩子接过来没学上啊,只能上私立,还要花好多钱。”


威威接过话头:“对啊,小孩子就是要跟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的。那些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生活的孩子,还有一个说法,叫——孤儿。”


司机师傅被他说的一愣,说:“好像…你说的挺有道理的…”


下车的时候,司机若有所思:“哎呀,我是不是得考虑把儿子接到身边生活了…”


原来从小孩子嘴里说出的话,这么有力量,可以改变一个爸爸的想法。


于是,我把威威这段话发到了朋友圈。


紧接着,有妈妈看到威威说的这段话,告诉我,她很内疚,可是也很无奈。因为孩子的外婆在大城市住不惯,还是带着孩子回了老家。自己呢,在事业和家庭都努力想做好,却又害怕失去自我。


和司机师傅一样,这个妈妈没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现实因素吧。


我无意评判,只是想到了威威小时候的一件事。


2


威威2岁4个月的时候,回老家住了4个月。


2岁4个月之前,一直是外婆和奶奶轮流到深圳照顾他,还有几个月是老家来的保姆照顾。


我计划从银行辞职,有四个月的空档期,没有人能在深圳照顾孩子。


把孩子送回老家几个月,对我而言很无奈。威威出生的时候,我就决定3岁之前,一定要把孩子带着身边长大。


回老家 ,威威表现的很懂事,家里亲戚众多,每个姨奶都很喜欢他,每天带一大包好吃的去跟他玩。


奶奶说,他吃饭睡觉都很规律,让我放心。我知道爷爷奶奶对他的生活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我们经常视频,两岁多的孩子已经可以跟我聊很多了,我们每天聊聊遇到的趣事。


我还会对着摄像头,做我们俩特有的私密小暗号——我把双手比成一颗心,放在胸口,假装把我的心掏出来,对着摄像头吹过去,然后“啪”的被他接住,放到自己的心口,紧紧捂着。


然后,他也跟我相同的动作,把心吹给我。我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彼此的思念。


他在电话里、视频中一次又一次的跟我确认“妈妈春节就来接我了吧?”我说是的:“你听到门外放鞭炮的时候,妈妈就去接你了。”


有一天,他跟我视频的时候,突然跑开了,跑到了客厅的窗帘后边,把自己遮起来。爷爷说:“他最近都很喜欢躲在窗帘后边,说这是他深圳的家。”


听到“深圳的家”,我的眼泪“唰”的一下就涌了出来——他心里好清楚啊!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啊!


为了不让老人担心,我赶紧从摄像头前移开了,跑到房间里,可是关上门,“哇”的一下就哭出来了。其实,妈妈的心何尝又不是每天被思念扯得紧紧的?


我每天都盼着春节快点到来,我拿了年终奖,就从银行辞职,把他接回来自己带。


他也在盼着春节,每天都问一遍爷爷:“春节什么时候才到啊。”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我中午到了东北的老家,威威在房间睡觉。我不想吵醒他,轻轻的走进去看了一眼,就坐在客厅沙发上跟奶奶聊天。


他好像听到了我的声音,自己偷偷的走出来,可是又没有走近。扒在门口,安静看着我。


奶奶说:“哎呀,威威醒啦!快来看看谁回来啦!快来让妈妈抱一下,你不是都想死妈妈了么?”


让我意外的是,孩子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一见我就扑过来让我抱,而是老远站在卧室门口,一直盯着我看。


他,没有叫我妈妈。


奶奶说:“可能是刚睡醒。快叫妈妈啊。”


他,还是没有吱声。


即使,我们曾无比亲密,从小跟我一起睡;即使我们每天视频,电话聊天。


然而,这短短4个月的分离,对孩子来说,漫长的就像——一辈子。


我缓缓走向他,蹲下来,伸手去摸他,他站着不动,眼睛一直在我身上不移开。


我抱他,他的胳膊没有动,也没伸出来搂着我,而是有些僵硬的垂在胸前。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跟我一个房间。我俩躺了好久,他也不睡,中间还哭了两次。


奶奶看时间太晚了,进来了两次,说:“他平时可好了,8点钟放床上,放两首音乐自己就睡了,要不你出去我来哄吧。”


我说:“妈,可能是我来了,他太兴奋了,我来哄吧,他好久没见我了,不会让我出去的。”


奶奶出去后,我跟威威说:“你是不是看到妈妈很兴奋,不想睡觉啦。”


他点点头,“嗯”。


我说:“那我们聊天吧,你跟妈妈说说,这几个月在老家,都发生了什么吧?”


没想到,他真的开始说了,像一个小录音一样,什么都记得。从他去玩雪,说到姨奶奶给他买好吃的,从跟妈妈视频说到窗帘后“深圳的家”...


我躺在他身边,歪着头看着他,一直听啊听啊,听着他简单的快乐,听着他言语中,对妈妈的思念。


他就这样一直说,一直说,从晚上10点说到了12点...


说的过程中,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我看,几乎都不眨眼。


我突然像意识到了什么,问他:“威威,你是不是怕闭上眼睛,妈妈就消失啦?”


他的身子微微颤动了一下,说:“是的...”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摸摸他的头,跟他说:“你放心,睁开眼睛,妈妈一定在你身边,我不走。我走的时候,一定带你走。”


我说完这句话,就看到,他一直睁得大大的眼睛,缓缓关上了,眼皮就像一扇窗帘缓缓落下...不是自己闭上的,而是,困的实在撑不住了,自动关上的...


他眼皮合起来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多么细腻的小心思,思念妈妈的心情...


真庆幸,我没有因为他见到我一整天都不喊“妈妈”而责难他;

真庆幸,我没有因为他到了时间还不睡觉,而着急;

真庆幸,我给了他时间表达,才让我看到,孩子的爱,是如此深沉...


接下来,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他都没有主动开口叫我“妈妈”。可是,我再也不能消失在他的视线里,一旦看不见妈妈了,他就会哭。


谁也不能逗他:“妈妈不来了,你要被留在这里了。”或者“别回深圳了,留在老家吧。”他要妈妈,谁也不能再糊弄他。



在东北的每一天晚上,入睡前,他都要用手捧着我的脸,深情的注视这我。我开始理解“妈妈”这个词的含义,到底有多重。3岁以前的孩子,除了妈妈,什么都不需要。


因为,妈妈,就是他的世界。


李子勋老师在《家庭成就孩子》中写到“孩子一岁以前,母亲有三个行为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一是哺乳,二是依偎着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亲密地呀呀细语;这是母亲的责任。”


分答上曾经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提倡亲自带孩子,甚至做全职妈妈,这样会对孩子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吗?


并不是现在的人才开始提倡亲自带孩子,从古至今很多时代都是提倡妈妈在家带孩子的.反而到了工业时代,才有了女人也可以出来工作的机会,并且慢慢出现了“女性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等等的言论。


当然我不是说时代要倒退,这其实是根据孩子的发育特征提出的理念。(妈妈的快乐与独立,孩子爸爸的支持都很重要)


在孩子的头三年最最重要的人就是妈妈,因为头三年,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父母最好是都在身边,当然最需要的是跟妈妈的连接,相对来说爸爸要退居其次。


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有一个身份的认同,知道谁是爸爸谁是妈妈。同时在陪伴中拥有安全感,他要知道“我是被这个世界欢迎的”。在这个阶段妈妈几乎等于全世界,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信任感和爱与被爱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最好妈妈在身边的原因。


3


郑立峰老师的新书《家庭系统排列》中写道:0-7岁期间,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一段显著的分离时间。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亲子中断”创伤。


这个分离时间通常是3个月以上。


《家庭系统排列》中总结,分离的原因可能是:

父母关系不和,吵闹中,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经济原因,父母要去外地打工,让孩子留在老家,即所谓的留守儿童。


孩子的症状是:身体麻木、情感封闭、跟父母疏远,长大后难以跟其他人包括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留守儿童”宣传片。被留在老家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村口大树前等妈妈,每天都去,每天都去...


可是,妈妈真的回来的那一天,孩子却不知所措,并没有像妈妈期望的那样,扑上去抱着妈妈表达思念。而是躲在门口,眼睛不安的看着地上,双手不停的摩挲手指,脚在地上蹭...


长时间的分离,让妈妈也不知所措,只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见到妈妈也不叫?”


其实,孩子巨大的思念无法表达,在他最需要妈妈到时候,留在身体里的只有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渐渐的,为了不那么痛,只能麻痹自己的情感,冻结自己的身体。甚至都不能通过哭闹来表达“妈妈,我需要你”...


如果,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如果,我没有细腻的观察我的孩子,我也难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巨大的思念和爱,最后却化为了家长的一句“你真不懂事”?


其实,不是孩子不懂事,是他需要时间。


他需要时间重新信任,重新爱。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夜晚,威威一直一直睁着眼睛,生怕他闭上眼,妈妈就不见了...他才2岁4个月啊,谁说孩子不懂?


我在系统排列的课堂上,也无数次见到从小亲子中断的成年人,内心深处渴望爱,却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爱人就在身边,却只会把爱往外推。就好像那个村口一直等待妈妈,又无数次失望而返的孩子。


亲子中断的人,还有典型特征是很难跟人有肌肤上的接触。


我曾经作为助教,去帮助一个亲子中断的学员做引导。当我的手无意间拂过她的头发,她突然一个激灵,猛地躲过我的手,好像无比厌恶一样。我的心里也“咯噔”一下。


如果,我不懂,可能会觉得她讨厌我。就好像《欢乐颂》里的安迪,无法享受男友爱的拥抱。


(安迪无法走进亲密关系,无法享受肌肤接触,是典型的亲子中断创伤反应。)


我也曾在家庭系统排列的课堂里扮演“妈妈”,看着需要疗愈的“孩子”,看着“妈妈”,无比渴望,又不敢靠近。


她轻轻触碰“妈妈”的皮肤,却因激动和害怕,而浑身颤抖...


她含着泪,一边抗拒,一边颤抖着触碰到了“妈妈”的手...“妈妈”的胳膊...“妈妈”的肩膀...“妈妈”的脸...终于艰难的喊出:“妈妈...”


这样的成人,也是孩子,当她缓解身体的冻结,终于可以被妈妈抱在怀里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僵硬的身体开始柔软,终于举起胳膊可以抱住“妈妈”...这个看似简单的拥抱,却整整花了40分钟...


我抱着怀中的“孩子”,让她静静的享受“妈妈”的怀抱,她曾经如此渴望而不可得的怀抱...


爱,终于开始流动。妈妈,终于不再遥远...



“亲子中断”的创伤并非不可疗愈,解决的方法也并不复杂:


  • 身体解冻

  • 情感表达

  • 走进父母

  • 拥抱父母


很多妈妈跟我说:“怎么办?孩子小的时候,我不会带,会不会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我作为一个陌生人,去扮演“妈妈”,都可以有疗愈的效果。


那么,作为孩子真实的妈妈,你才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


比愧疚更好的方式,不是过度补偿。而是——“拥抱”。


  • 没有预设的

  • 发自内心的

  • 不带评判的

  • 去拥抱孩子吧。


让他的身体解冻,让他的情绪流动,让他和妈妈重新建立爱的连接。


威威回到深圳以后,我并没有着急纠正他的行为。而是给了我们彼此一个长长的“过渡期”,重新建立信任和连接。


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拥抱,大量的倾听,大量的打闹玩耍,大量的交流,我会告诉他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个阶段的故事,都收录在《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书中。)


每个人都有不容易,但所有的不容易,都比不上孩子在身边的幸福。


如此想着,生活的艰辛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荐读文章:

儿童被性侵到底有多可怕?爸爸妈妈们,你们该反思了!


* 作者简介:李丛,两个孩子的妈妈,全国早期正面管教导师之一,倡导“俩娃以后,精彩依旧”的生活态度,帮助更多妈妈获得笑容”。公众号:虫虫正面管教 (ID:chongchongpd),欢迎关注。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上一篇:男人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把一个好女人变成坏老婆?

下一篇:写给即将高考的儿子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