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财经文章详情

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科技而是创新 — 读《蚂蚁金服》有感

2017-04-19阅读 216 央行观察 我要关注

本文从梳理银行与科技的关系入手,认为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之关键不在于科技而是创新,结合蚂蚁金服的成功经验探讨银行未来的发展之路。

文 \ 张哲宇,交通银行总行博士后,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拿到这本关于蚂蚁金服的创业传记,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在这场阅读旅程中,仿佛自己也跟随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一同成长,拨开蚂蚁金服成功的层层迷雾,更触发对传统银行困境的屡屡反思。本文从梳理银行与科技的关系入手,认为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之关键不在于科技而是创新,结合蚂蚁金服的成功经验探讨银行未来的触底反弹之路。


一、科技与银行的关系演绎两个拐点


信息技术与银行业本质上是同源的,有着相同的基因——“数字”。在信息行业中,以二进制1和0作为信息存储和传输的本质内容。而在银行业中,以数字和度量衡单位作为货币交换和流通的表现形式。而从全球视角来看,科技在银行的应用可以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科技与银行的关系演变出现两个拐点。


1.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之前是科技提升业务效率,之后是科技颠覆业务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银行后台电算化,技术更多地是手工会计作业的辅助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第一次联姻,主要表现为“后台电子化”。二战后全国性和跨国性的贸易规模急速发展,当时高度依赖手工作业的银行体系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动,电子计算机是银行业突破人力瓶颈的最佳出路。


20世纪70年代,银行前台电子化。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的诞生,使得转账业务处理电子化;联机柜员系统的出现,实现实时交易、实时结算、一致呈现,确保资金转移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0世纪80年代,从自助银行到银行互联。继“前后台电子化”之后,银行大力投入资金开发内部前中后台互联、跨行互联的一系列自助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其代表是自动柜员机ATM网络系统和支付卡受理终端POS受理系统。此时,大量业务电子化让银行看到通过业务沉淀数据、挖掘数据,提供增值服务网的可能性和价值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浪潮席卷全球,网络银行崛起,银行支付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作用已不仅是单纯的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而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银行内部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进而是对商业模式的创新。


2. 中国银行业已从新兴科技的引领者变成应用新兴技术推出新产品的跟随者。


在科技研发与创新方面,银行业已经落后于互联网企业。目前,金融机构正专注于系统升级,重点在于提升与大数据分析和移动科技的兼容性,也就是说他们还停留在数据的整合和管理,提供数字化客户服务体验的阶段。然而,金融科技公司已着眼于更前沿的科技,如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与身份管理等,其相关解决方案不仅旨在提供客户服务质量,还有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强化安全,使流程更灵活化和人性化。以往新兴技术总是最先在银行得以应用,如今银行为追随互联网企业技术的脚步而不得不推出应用新兴技术的业务。例如互联网支付和智能投顾最早均是起源于互联网科技公司,随后传统金融机构将新技术引入其业务生态。


二、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关键不在于科技而是创新


中国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回报期望均远远高出全球平均水平。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国概要》中显示,中国金融机构对新兴科技的投资热情(32%)高出全球水平(15%)的一倍,同时中国对金融科技投资回报的期望水平(38%)也高出全球水平(20%)近一倍。商业银行如何理性的看待金融科技、如何合理的管理对金融科技的投资预期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企业打败银行的不是科技而是创新。普华永道的报告数据显示,在培养人才复合型能力方面,中国金融机构对产生创意这一能力的重要性评估结果令人堪忧,中国金融机构仅占29%,而全球水平为61%。KPMG发布报告《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2017》显示,相比全球,影响中国技术创新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让客户接受并使用、实现联盟与合作,而不是技术基础设施本身的创新。对于一个组织和企业来说,建立创新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职业发展,而并不是暂时的物质激励。


蚂蚁金服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有生命力的组织文化和清晰的晋升路径,为企业营造了一个可以释放天性、有灵魂的组织文化。2001年到2005年期间,阿里的价值观实现从“孤独九剑”到“六脉神剑”的进化,即客户第一、团队协作、拥抱变化、激情、诚信、敬业。阿里内部有一句话叫作“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陈”,即员工在公司越久,受组织文化影响越深,公司价值观就越深入骨髓,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还可以“陈香四溢”般的影响周围的人。然而,这些也是互联网企业能够挑战银行金融中介地位、蚕食银行客户份额的本质原因。


三、各利益相关者携手共建金融科技


银行要实现触底反弹,并不是一味的追逐新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是从体制机制入手为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意营造一个适宜的文化。这个问题,并非短时间可以解决,并非银行一方可以消化,需要监管角色的转变、银行自身的改革以及客户教育的投入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一并努力。体现在处理好金融科技发展中的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银行业监管方应建立“沙盒机制”,允许银行在新兴技术和产品方面有一定的试错空间。美国和英国在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方面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美英采取免强制执行函(No Enforcement Action Letters)或监管豁免(Waivers)等措施,这种灵活处理的监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创新留下足够空间。同时,摈弃“家长式”监管,银行业监管方应更多地做好警察角色,而不是家长角色。


二是银行需转变对技术的态度,即从自己开发和拥有技术到快速发现与应用技术。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并不在于银行是否拥有这些技术,而是在于银行是否能快速地采用这些技术。一旦市场上产生新兴的客户需求浪潮,银行需迅速掌握技术的关键,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三是银行应强化“用户第一”的理念,回归用户价值、重拾初心。2006年-2009年的支付宝正处于一个“战略迷茫期”,面临客户支付失败带来的淘宝交易量下降、是否要拓展淘宝之外场景产生的战略定位踌躇,这中间经历的很多讨论与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酝酿的很多思索应该是十分相似的。最终,支付宝以“马上回到客户身边”的实际行动和“骆驼大会”的战略反思,带领全体员工放下包袱、重拾初心、回归用户价值。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放弃规模性的考核指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只保留一个考核指标——客户支付成功率。对银行来说,是否真正的了解客户,是否敢于为客户买单,将风险留给自己,将信任传递给生态,激活原本隐含的信任关系,这些问题是需要回到问题原点(即用户价值)去思考的。


四是银行秉持合作共建的商业智慧,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实现战略合作、共建共赢。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合作是大势所趋。当下需摒弃“唯我独大”的思想意识,探索投资占股、资源或收益共享等多种战略合作方式。清醒地认识到我行所具有的品牌信誉、客户基础、资金实力和风控经验等优势,洞察到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能力、非金融场景数据、营销模式、反应速度等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强强联合、优劣互补才能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提升产品服务质效。


五是银行要将客户教育变成制度化、强制性的消费者教育保障机制。面对市场上种类丰富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非专业的金融消费者不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不能够理性地认知、预见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风险,以致片面追求高收益的非理性化交易盛行,使得客户自身、国家金融体系均陷入危机。银行总部应通过常态化、层级化的培训体系来提升各级人员消费者金融教育的相关意识和理念,把顺应监管要求、主动防范风险与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的规划性和系统性结合起来。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



央观荐书


长按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链接

蚂蚁金服: 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链接进入购买页面

上一篇:央行孙国峰建议:以“RegTech”应对“Fintech”

下一篇:央行动态 |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将于明年推出 货币具体体系构想出炉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