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 管理
综合文章详情

走进身边的人大代表

2017-03-14阅读 216 郭彩荣 我要关注

2017年第23篇原创文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的空气里,激荡着理想、激情、良知的火花,经济改革取得骄人的成绩之后,国家从上到下,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政治改革,我的父亲,在那个时候,风云际会,成为一名县区级的人大代表,经历了三年参政议政的时光。



角落的岗亭,长辫子的铰链电车,苏联风格的砖楼,忙碌的人群……一言难尽的八十年代。


“选民证”与“人大代表候选人”

 

1986年,父亲在兰州军工系统某子弟学校任教,身为60年代的名牌大学毕业生,父亲心怀家国忧,时不时有针砭时弊的“豆腐块”发表于报刊。


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自媒体,因此纸媒成为从个人意见转化为公共舆论的主渠道。


父亲的评论发表数目渐多,其言论为某些官人所不喜,但在民间及媒体界,却颇受好评,因此父亲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意见领袖”。


1986年底,父亲所在的兰州市城关区人大代表开始换届,当时城关区按街道划分了若干选区,而代表就是从这一个个选区中选举产生。


父亲所在单位地处城关区东郊,隶属于拱星墩街道选区,街道又将所辖选区划分出来若干片区,分区选举。


据父亲回忆,拱星墩街道选区内,军工单位片区一共两个名额,但是作为政治改革的试水产物,那一届基层选举,片区可以推荐三位候选人,最后试行差额选举,此举在当时也可以视为领风气之先。


选举基层人大代表,对于工厂而言,是当时政治生活的大事,工厂为此特别召开会议,动员职工,发扬民主,酝酿提名。


会后,随即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选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将工作进展直接向街道选举工作小组及时汇报。


当时中越边境的冲突仍在时断时续,军工厂在职工家属中的威信如日中天,组织动员一声令下,民众积极响应。工厂从上到下旋即迅速行动了起来:厂办印制选民证,保卫科遴选符合选民资格的名单,中层干部负责包干生活区,挨个楼道宣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重要意义……


不出两天,工厂办公大楼前就张贴了红榜,上面列出本区选民名单,盖着大红印章的选民证随即发放到手,选民证是公民拥有选举权的有效凭证。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选民证,印章为“兰州市城关区选举委员会”。

因为引入了差额选举,工厂上下,在酝酿商定候选人时,显得格外慎重,如果推举出来的代表候选人在片区内的差额选举里落选,会让领导和职工都觉得很没面子。


与面子相比,更重要的是当时社会间涌动的宽松政治气氛,经历十年“文革”浩劫,社会整体上下经历了十年反思,朝野之间对于摒弃“无法无天”和极“左”,向往民主和法治,有着高度共识。社会在不断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开始试行政治改革,解放思想持续深入。


出于对深化改革的支持,对时代发展的期冀,选民们对于手里薄薄的一张选票分外重视,摩拳擦掌准备当家作主,行使神圣的“一票权”。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激情、良知的年代。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一直崇尚民主,为深化改革鼓与呼的父亲,被工厂上下推举为人大代表候选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有着多年从教经验的父亲,素来是以无党派属性的民主人士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无知民(无党派,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的面貌也暗合了上级对“代表政治构成”的要求。


一言以蔽之,父亲身上的诸多标签,决定了,他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工厂上下一致推举的代表候选人。


从候选人成为正式人大代表


父亲所在的片区,各个单位交错集中。待片区内各个单位推举的三位候选人水落石出后,经过街道工作小组的确认,就在各个单位显眼处,张贴候选人红榜公示。


看到红榜上有父亲的名字,厂里不少干部职工喜滋滋,纷纷表示届时一定投父亲一票。


当时的社会风气,逐步从解冻复苏到春风拂面,在沿海不少城市,已经有候选人为自己拉选票的“竞选”活动了,但是在保守的西北内陆,差额选举已算是突破,遑论其它。


投票日期就定在1986年12月,那时候还不时兴圣诞节,工厂选民投票选举人大代表便成了不是节日的节日。


父亲至今还记得那个场面,在工厂俱乐部外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票箱,凛冽的寒风也消减不了人们选举的热情,激动的选民们凭选民证入场,列队等待领取选票。




每位选民领到选票,认真填写好后庄重地投进票箱,完成选举之后,列队按次序退场。


选票印制很简单,片区推举的三位候选人,名下空格,供画勾画叉。另有空白栏,如果对上述候选人都不满意,可以自己另选。


在没有竞选演说提前预热,领导对新生事物保持默认宽容的时代,决定选情的,往往是候选人以往在该地区的名望与影响力,而在这方面,被誉为工厂“意见领袖”的父亲,无疑占得一定先机。


翌日,选举结果揭晓,经差额选举,父亲正式当为兰州市城关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大代表的工作点滴

1987年1月,父亲正式出席城关区第十一届人大的第一次会议。


城关区是甘肃省会兰州的第一大区,代表人数众多,偌大的礼堂座无虚席。   


当时民风淳朴,敬重文化人。拱星墩街道办事处主任,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主动和父亲打招呼,招呼到前面就座,并且介绍代表互相认识,父亲印象较深的是代表来源,除了几位厂长,还有派出所的所长、工程师、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小学校长和一线的工人师傅,代表性堪称广泛。


初次履新,年逾不惑的父亲不禁有些跃跃欲试,想要在这个位置上,做出一番成绩,以不负选民的重托,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代表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列为以下几类: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监督和协助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或批评,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当时,拱星墩街道所辖段家滩片区居民强烈反应子女入学难,呼声传到了人大代表的耳朵里,拱星墩街道办事处张书记组织选区内的人大代表,进行了一次专项视察。


代表们赶到学校,先是实地考察校园基础建设,又深入居民区了解入学实际困难,最后是和学校校长教师座谈,倾听他们不堪重负的呼声。


经过近一天的走访调查,代表们发现诸多问题:学校是五十年代所建,教学场地严重“供不应求”,班额超大,每一个教室都塞满了孩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有严重的安全隐患。而学校扩建用地及资金都空难重重。


当天视察完毕,代表们经过讨论,形成共识:解决入学难是当务之急,回去撰写专题书面报告,转递给城关区相关部门,寻找一条稳妥解决之道。


父亲身兼教师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视察报告的起草,自然落在了他身上。

父亲熬了一个通宵,拟就报告,建议从招聘教师,增设班级,扩充校舍等几个方面入手,破解难题。



八十年代的小学校园,厚重的木门窗,简陋的乒乓球台。


街道书记看到报告文字稿,极为满意,当即通过城关区人大常委会转交至城关区教育局,待到秋天新学期开学时,新校舍规划图纸已经通过相关部门审评,进入实施阶段。


多年后,父亲回忆当年为解决入学难而做出的努力与付出,依然不无欣喜,觉得自己毕竟还为选民忠诚呐喊努力奔走过。


1988年,改革探索进入深水区,企业的经济腐败问题,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人大代表圈也不例外,就在第二次人代会举行期间,区人大代表、市属某工厂厂长,涉嫌贪污受贿,媒体都公开点了名。


对此,不少人大代表都保持缄默,但是父亲却在人大会上联名提出临时动议:为了维护人大代表的纯洁性,要求区人大依法罢免涉案者的人大代表资格。这一下,人大内部可是炸开了锅,但代表们“热议”了半日,便没了下文。“关键的少数”区人大的头们胆小怕事,主动放弃了依法行使权力的良机,也给父亲等敢建言勇担当的代表泼了冷水。


进入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政治改革如同物价一样,进入了加速车道,当时出台一项新举措,评议人大代表,此举旨在表明:人大代表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议。



父亲作为人大代表,正在向选民代表做述职陈述。

当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父亲人大代表的述职,博得好评不少。

当时评议会开了一天,先由代表本人述职,而后接受选民评议。
来自电影制片厂的马工,讲话风趣幽默,给父亲的印象很深。马先生是东北五十年代的大学生,通俄语,加之年轻俊秀,当年常被被组织派去参加重点工程项目,工余有一项重要任务,是陪苏联女工程师阿姨喝伏特加,跳交谊舞……


父亲与马工程师惺惺相惜,马工身为民盟成员,钦佩父亲仗义执言,为民请命,不惧权贵。倾心交谈之余,建议父亲加入民盟。父亲应允,后马工告知父亲,因父亲所在单位系军工企业,不允许发展民主党派成员。


父亲闻言,只轻轻说了声“噢,原来如彼!”


身不由己的谢幕


驹光过隙,三年匆匆即逝,区人代会又该换届了(当时相关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三年)。


拱星墩街道的主任,受上级人大委托,与父亲有过一次促膝长谈。考虑父亲能言,善文,真诚建议父亲再任一届人大代表,以便做好新老代表的衔接过渡。


父亲感谢街道的美意,但他知道江湖规则,身不由己。


那个冬天,天气显得分外寒冷。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红榜上,再没有出现父亲的名字。
跨世纪之后,他老人家与“选民”都渐行渐远了……


春节回家,偶然翻出来三十年前父亲的人大代表视察证,对于父亲当过人大代表这段过往,我知之甚少,好奇心起,缠着老父,讲了一下午。




发黄的纸张,鲜红的印章。

一张心怀家国的书生黑白照。


这一切,连同父亲那一代人,所亲历的某些片段,凝固在这一薄薄的小红本中。


将小红本捧在手心,感知到时代朝气的呼吸;听到历史激荡的心跳,属于1980年代的永恒回忆。


在2017年两会闭幕的前夕,回想30年前,那个时代,像父亲般许许多多的人大代表,他(她)们为实现民族自我更新,而曾经付出的诸般努力,不应该就这样在历史中销声匿迹。


于是,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2017年3月14日。


©Copyright 郭彩荣

郭彩荣自媒体出品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这里的文章:有态度,有生命

下一篇:彩荣随笔:今天,我走进了戒毒所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