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0|回复: 0

冯益柏获“光华龙腾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中国设计40人荣誉功勋”奖

[复制链接]

305

主题

305

帖子

9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1
发表于 2018-12-20 23: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兵器官方微信


  12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届光华龙腾奖颁奖盛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05年光华龙腾奖在团中央支持下诞生,2010年光华设计基金会成立,2011年光华龙腾奖获得国家奖励办批准,正式成为国家级奖项(国  科奖社证字第0223号)。十四年间,光华龙腾奖见证了中国设计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大批投身设计产业,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同行者的支持和激励。作为我国表彰设计人才唯一的国家级奖项,一年一度的光华龙腾奖在700多位创新设计领军人的共同见证下,表彰每一位获奖者为我国设计产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他们钻石般的光彩荣誉。


  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光华龙腾奖也将发挥重要的表彰激励作用,增设“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荣誉功勋”。经全国推报单位推送、奖项评选委员会筛选评定出改革开放40年来,推动我国设计产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功勋人物,展示他们的辉煌业绩,表彰他们为社会做出的沉甸甸的贡献。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冯益柏获奖。





获奖人名单


于  敏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颁奖词:引领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孙家栋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颁奖词:卫星设计之父


 

孟凡超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

颁奖词:重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代表人物


 

孙永才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颁奖词:轨道交通设计带头人


吴光辉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C919总设计师

颁奖词:重大工程(大飞机)设计代表人物


 

叶  聪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颁奖词:重大工程(蛟龙号)设计代表人物


南仁东

中国天文学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颁奖词:重大工程(FAST)设计代表人物


 

冯益柏

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颁奖词:军工装备设计带头人


 

潘昌侯

设计学家

设计教育家和建筑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颁奖词:设计学奠基人


常沙娜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颁奖词:设计教育家


陈汉民

清华大学教授

颁奖词:设计教育家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颁奖词:设计教育家


 

许  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颁奖词:设计教育家


何人可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颁奖词:中部地区设计教育带头人


娄永琪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

颁奖词:东部地区设计教育带头人


吴良镛  院士

两院院士

中国建筑学家

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

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颁奖词:人居环境科学创始人


 

牛文元  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首席科学家

颁奖词:绿色设计学科创始人


 

徐志磊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颁奖词:创新设计理论重要推动者

 

辛向阳

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

颁奖词:服务设计学科领军人物


李秉仁

原住建部总经济师

原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

颁奖词:绿色建筑设计推动者


朱  焘

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颁奖词:工业设计政策推动者


 

叶振华

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

颁奖词:设计行业组织创建者


 

张彦敏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

颁奖词:装备设计领域推动者


刘  翊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长

颁奖词:装饰设计行业推动者


 

石振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颁奖词:首家工业设计公司创建人


 

王  选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颁奖词:现代印刷装备设计开创者

 

吕敬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颁奖词:书籍装帧设计带头人


任克雷

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党委书记

颁奖词:设计引领产业经济代表人物


崔  恺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颁奖词:建筑设计带头人


 

王虎鸣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设计总监

颁奖词:邮票设计带头人


 

曾凤飞

厦门凤飞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颁奖词:现代中式男装领军者

 

雷雨成

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颁奖词:整车设计第一人


黄伟明

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颁奖词:开创动漫设计新纪元


梁志天

梁志天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

颁奖词:室内设计走向世界代表人物


黄  励

《包装与设计》原主编

颁奖词:设计传媒坚守者


张小龙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

颁奖词:微信之父


陈冬亮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

颁奖词:北京设计带头人


胡启志

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颁奖词:广东设计带头人


靳埭强

靳刘高创意策划顾问

颁奖词:香港设计融入内地的拓荒者


 

林采霖

台湾形象策略联盟营业企划

颁奖词:两岸设计合作架桥人


关于光华龙腾奖



  光华龙腾设计创新奖(简称:光华龙腾奖)由光华设计基金会设立,于2011年10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系中国设计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


评选人物之贡献


  评选核心标准:以设计为手段,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做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


行业覆盖之贡献


  针对产品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等20余种设计门类的设计人才进行评选。


参评机制之贡献


  参评者需经过具有推报权单位(地级市以上行业协会、青年联合会、重点院校、全国性媒体)推荐报名。


来源:光华设计基金会


延伸阅读:


【军工访谈】冯益柏:内蒙古一机集团坦克设计专家的铁甲情怀


在多次阅兵式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生产的坦克展示了国威军威,体现了兵器工业系统的科研成就,也成为包头人、一机人的骄傲。冯益柏就是这个研发设计团队的总设计师。

记者:

冯总,您好!一机集团又名617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大型军工企业集团。您作为首席专家,是企业技术领域的灵魂人物,是新一代外贸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是我国8×8轮式步兵战车系列装备之父。我们想和您聊一聊几十年来装备研制中令人难忘而又感人的故事,从这个侧面更好地了解军工事业、认识一机集团。

喜欢军事的朋友们都知道,主战坦克是世界各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是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在96、99式坦克的研制生产中,您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些坦克研制过程中的艰辛故事以及您最难忘的事情吗?

冯益柏:

毋庸置疑,主战坦克在地面装甲突击车辆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目前现代坦克在陆军中的作用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够取代,因此,陆军中主战坦克仍起着主导作用。说起主战坦克,一机集团应该是我国主战坦克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是我国主战坦克研制生产基地。一机厂从1958年生产出第一辆59式坦克,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主战坦克的历史。59年来,已经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之路,包含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所以说,一机集团的坦克发展史也就是共和国的坦克发展史。

记者:

一般来说根据当时的水平研发一款新型坦克需要多长时间?

冯益柏:

与研发一般的工业产品不同,军事装备的研发周期由于装备的特殊需求和战场实战化的高技术指标要求,使得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一般都需要6-8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其中,一些新机型、新技术的问世,理论上的研制时间应该更长一些,至少应该在8-10年的时间。

记者:

这个研发过程压力大吗?

冯益柏:

压力非常大。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样车进行表演试验,以便更好地调整、改进,争取圆满实现各项设计要求就要承受住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快研发以及出车的进度。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大的坦克,在很短的时间里研发和批量生产,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极其困难的,但在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下,攻克了难关,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二代外贸坦克,实属不易。

记者:

听说,在装备研发过程中,一个落后的传动装置始终是您忘不掉的一个心病呢?

冯益柏:

当时固定轴式传动装置在业内是比较落后的,也是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一个机型的装备在一次表演试验中只进行了200公里就因变速箱故障而告吹,给参加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痛。



记者:

那后来的进展如何呢?

冯益柏:

研发技术的瓶颈,也更加激起了我们技术团队的斗志,为了攻坚克难,冲出重围,我们下决心非要把这个卡脖子难题攻克了不可,于是,又是多少个没日没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5+2”“白+黑”,反复的试验,一次次艰苦卓绝的与设备、技术和团队智力、体能的战斗,最终通过技术攻关和多项改进成功解决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我们的技术团队也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中检验着一机人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勇气、技术和作风都得到了历练。

记者:

您说研发99式坦克用了15年时间,可以说是15年磨一剑,您觉得在铸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谁?

冯益柏:

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是兵器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祝榆生老先生,由他主导研制的,三代坦克的部分成果已经移植到其他主战坦克上,他为三代坦克的研制以及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

在研制这些坦克和它们的升级版期间有什么最令您难忘的事情?

冯益柏:

太多了,每一件事都令人难忘,至今还历历在目。我的助手是当时的项目总体组长、现任一机集团副总经理的曹福辉,在试验场带领22名核心骨干人员,昼夜奋战,吃住在现场、工作在现场,坦克原地发动喷出的浓烈白烟,技术与装配人员盘地而坐讨论问题,总装厂房深夜灯火通明,项目团队熬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时间赛跑、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利用7天时间,共同见证了坦克样车的诞生,当样车带着低沉的轰鸣声缓缓驶出厂房时,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这是经历了太多次试验攻关失败而获得成功后的一种喜悦,是我们的厂、我们的国家强大的喜悦和自豪。

记者:

军工人的家国情怀着实令人感动、令人震撼。真是敬佩你们这种军工敬业精神以及您带领的这支优秀团队的凝聚力。

冯益柏:

当然,也有士气低落的时候。比如遇到质量和可靠性等问题,天天修车,团队的每一名成员的热情降到了低点。那时我就给大家打气:装备科研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出问题是好事,符合科研规律,科研试验就是要试出问题,出了问题只要我们记录下来,拿回去改进,再来验证我们的改进情况,这就是搞科研的过程,俗话说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呢!结果科研团队从试验回来后,认真梳理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再次进行试验,零故障顺利通过考核。

记者:

你们真了不起!经历了那么多艰难付出,收获了丰富的成果,对这些亲手设计研制出的装备您一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吧?

冯益柏:

既然热爱、并选择了军工装备这一行,总要搞出点名堂来,总要给国家国防工业实实在在做点事。说心里话,我干了一辈子军工行业,一看到从我们手里研发出的主战坦克、轮式战车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就像自己抚养的孩子一样,感情很深、热爱程度也很深,特别是8×8轮式战车,在研制当初几乎没有任何借鉴的,似乎完全是依靠自己一点一点悟出来、摸索出来的,在这方面付出的太多了,现在想起来心情依然澎湃,久久不能释怀,对它的情感太深了,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记者:

您是不是从小就喜欢军工这一行业啊?

冯益柏:

也不是,我年轻时没有那个意向,是后来慢慢喜欢上的。我们家是军工世家,我父亲从国民党时期就开始搞军工了。我父亲是美国留学回来的,那个时期,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当时参加负责筹建五机部六O研究所,最初所址选在北京通州,后来几个人一商量,包头坦克厂少,应当在工厂附近搞研究,结果就迁到包头了。那时候一直觉得我父亲很崇高。

记者:

那您是自己学的还是在学校学的?

冯益柏:

在军工行业中,应该说是自学的占很大部分,很多都是我通过实际承担项目的一个个角色后不断压担子,锻炼成长起来的。

记者:

您干了一辈子坦克事业,有啥感触呢?

冯益柏:

我在坦克事业上一干就是36年,几乎经历了二代、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全过程,为8×8轮式步兵战车系列的研发投入了全部精力,但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太快,贡献还是太少,还想继续再干一番事业,但岁数不饶人、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现在看着我培养的年轻人都逐步成长起来,心里感到十分欣慰。2015年我患上了重症肌无力,目前还没有完全康复,疾病虽然影响了我目前的生活,但热爱坦克事业的初心不变,心中始终关注着由我呕心沥血研制的新一代机型的发展走向,如果再让我完成一个心愿的话,我还将带领科研团队再搞一个世界一流的主战坦克。

记者:

您对这些战车一定很有成就感。

冯益柏:

这个肯定是会有的,从内心来说就像是我一手养大的孩子,看到它们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感到既自豪又欣慰,我觉得只要它们在,一切都可以放下。

记者:

所以说每一个军事装备的背后都凝聚了军工人很多的心血和付出。我觉得您在这个岗位上是很有成就的。那您的孩子也是从事这个领域的吗?

冯益柏:

过奖了,我儿子他是做军贸工作的,在北京的北方工业公司从事军贸技术管理。

记者:

那您家可以说是三代军工人了。做了这么长时间记者,您的事迹真的让我感动了,我看到了你们这一代老军工人的敬业奉献精神:每当您说到您设计的车或者零件,就能看出来您对它们的热爱,您那种溢于言表的感觉真得感动了我们;如果时间再慢点,您还能给军工事业做更多贡献。

冯益柏:

我觉得做得还不够,本来还有一些科研项目我要继续发挥余热,但目前我的身体状况不好,话都说不清楚了,只能搁置了;一想到坦克、轮式战车,总觉得还有许多未了的想法,现在想来还有不少遗憾;但时间过得太快,一转眼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

记者:

冯总,同龄人很少有您这样辉煌的成就。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重要的经历都奉献给了铁甲,一家三代为我们国家的军工事业无私奉献,太感人了。当今天的采访变成铅字,包头会因为有你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军工英雄而骄傲。我们的采访也马上要结束了,再次感谢您和我们分享您及家人、同事们的感人故事,祝愿您早日康复!


采访手记

2015年,冯老身患重症肌无力导致说话困难。接受采访前一天,他刚刚从北京出院,回到包头还一直在输液。然而在接受采访时,每每谈到那些与同志们攻克技术难关,诞生出一辆辆铁骑,谈到兵器工业的过去和未来,他都会露出喜悦、幸福、欣慰的笑容。采访结束时,这位身患重症的老专家对孜孜以求几十年的事业表达着执着和热爱。他的遗憾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动。他说:“时间过得太快了,没能为国家,为一机集团,为坦克研发做更多的事。”


本文采访刊发于2018年4月,来源:《包头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